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山丹一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试卷高一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测试范围:人教必修1第1—13课。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不是向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说明祖先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重要,反映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帝”是商王心中的最高神,祖先地位并未高于神;B、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血缘宗法观念,不是占卜决策国家大事,也不是王权的神秘色彩。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西周建立后,前代商王朝与“四土”方国间“莫敢不来王”的归附臣属关系,变为了地方诸侯“莫不事王”的政治关系。这一变化表明,周代A.结束了商代地方分权制度B.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控制C.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D.消除了地方分权割据隐患【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来王”到“事王”的变化,反映了周代由商代臣属关系变为君臣间的隶属2关系,这是对地方诸侯管理加强的结果,说明周代对地方的政治控制加强。故答案为B项。A项,周代分封制下对地方仍是分权管理,地方分权制度并没有结束,排除;C项,周代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更不会开创中央集权新模式,排除;D项,周代分封制虽加强了对地方控制,但由于分权体制的存在,地方分权割据隐患是很大的,而不是消除,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3.汉高祖吸取秦始皇时形成“内重外轻”二世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汉武帝时又形成“内重外轻”局面,至汉平帝时基本达到了“内外相制”的境地;但到东汉末年又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最终导致东汉灭亡。这些变化说明A中央行政体制尚未完善B.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C.中央与地方要适度分权D.地方分权在不断削弱【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内重外轻”的局面,地方权力过小,最终在农民起义中灭亡。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最终引发七国之乱。东汉末年又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最终导致东汉灭亡,这说明中央和地方要适度分权,C选项符合题意。中央行政体制尚未完善说法错误,秦朝就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A选项排除。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关系,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不是地方分权在不断削弱,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平衡关系,D选项排除。4.唐贞观初年,因山河形势之便,分全国为十道,开元二十一年(723年)增为十五道,置采访处置使(职名),职掌与汉武帝所设置的十三部刺史略同。由此可知,唐代设置“道”的目的是()A.加强全国各地交通往来3B.削弱藩镇长官的军事势力C.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监察D.进一步分割地方行政区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分全国为十道,开元二十一年(723年)增为十五道”“置采访处置使(职名),职掌与汉武帝所设置的十三部刺史略同”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采访处置使与西汉时期的刺史略同,刺史是西汉时期设置的监察地方的官员,因此唐贞观初年到开元二十一年增设道,并且设置采访处置使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察力度,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道”是唐朝监察区,而与交通无关,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贞观初年到开元二十一年间设置的道数量增加,设置监察地方的官员,没有体现削弱藩镇的问题,并且藩镇是在唐朝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朝道的数量增加,设置了监察地方的官员,主要是为了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监察,没有体现分割地方行政区域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5.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科举制A.打破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B.有利于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C.促进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D.影响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答案】D【解析】【详解】宗教信仰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希望,人们将科举的人视为文曲星下凡,将考试的贡院称为选佛之场,将登记的名册称为千佛名经,可见人们把科举考试看得很神圣,表达了人们期望神佛保佑,科举及第的愿望,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故D项正确;A、B、C项,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都是科举制的作用,但材料主旨在于古代民间对科举及第的崇拜,没有涉及科举制的作用。故A、B、C项错误。6.唐代诏敕用黄、白麻纸书写。普通诏敕由中书门下省用黄麻纸书写,称为“外命”。而“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则不经中书门下省,由皇帝直接向下传达,称为“内命”。4据此判断,“内命”的运行体制A.提高了决策的合理性B.凸显了皇权至高无上C.使宰相相互制约平衡D.规避了官吏擅权现象【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可知“内命”没有“经中书门下省”,说明没有经过三省程序集思广益,无法保证决策的合理性,排除A;“内命”“由皇帝直接向下传达”,体现了皇帝独断专行,皇权至高无上,故选B;既然“内命”不经中书门下省,说明“内命”与宰相无关,不可能实现宰相相互制约平衡,排除C;在专制皇权之下,不可能规避官吏擅权现象,排除D。7.宋代“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并得升都堂。”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宰相权力的分割B.皇帝权力的加强C.中央集权的加强D.宰相权力的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知印”和“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可知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根据所学可知,分割相权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A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分割相权是解决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不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宰相权力的削弱,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考生要抓住关键信息“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知印”并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削弱相权就是要加强皇权。8.元朝在设置行省辖区时,打破自然界限,不顾区域文化和经济的联系,将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由四川划分给陕西,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湖南、广西、湖北并为湖广行省。元朝的这一做法旨在5A.提高行政效率B.创新政治体制C.加强中央集权D.促进民族融合【答案】C【解析】【详解】不顾区域文化和经济的联系,为行政管理带来不便,排除A;材料的主旨不是创新政治体制,排除B;秦汉以来,地理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这种安排客观上又容易被地方长官当做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以利于中央的控制,故选C。促进民族融合不是材料的主要目的,排除D。9.对内阁的认识,明代人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另一种观点认为“虽无相名,实有相职”。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阁臣拥有“批红”权力B.阁臣职权因时因人而变C.明太祖以内阁取代宰相D.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明代不同时期内阁权力不同,说明明代阁臣职权因时因人而变,故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据相关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内阁掌握“票拟权”,皇帝及司礼监掌握“批红权”;C选项错误,内阁出现是在明成祖时期;D选项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制的建立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点睛】本题依据材料分析可得出明朝内阁权力不定,结合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及影响相关知识分析选项可得出答案10.清顺治十八年,皇帝因爱妃去世痛不欲生,不理朝政。危急之际,孝庄太后令大臣们“改朱批,行蓝批(大臣经过商量,代替皇帝批阅奏章叫蓝批)”,处理国事。这说明A.皇权渐趋衰弱B.封建制度完备C.内阁作用突出6D.君主集权加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危急之际,改朱批,行蓝批”可知在特定情况下大臣经过商量,代替皇帝批阅奏章,处理国事,体现君主集权的加强,排除A,D项正确。材料体现是特定情况下采取的非常措施,体现君主集权加强,而非封建制度完备,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内阁等相关信息,排除C。所以选D11.在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并无明显的内战、暴动、流血痕迹;被从独占的统治宝座上推翻下来的土地贵族,在新的民主政体中也还有一席之地。这主要是因为A.城邦商品经济高度繁荣B.民主制符合各阶级利益C.平民贵族达成相互妥协D.改革者的道德品质高尚【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在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立中,并无明显的激烈措施,而且最后在民主政体中,贵族也有一席之地,表明平民与贵族能够彼此妥协,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城邦商品经济高度繁荣是雅典民主政治建立的经济基础,与材料强调平民贵族达成相互妥协不符;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平民贵族达成相互妥协避免“内战、暴动、流血痕迹”,没有涉及民主制符合各阶级利益的内容,该表述过于绝对;D选项错误,雅典民主制的确立和改革者的道德品质有关,但并不是材料所强调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2.约翰·麦克里兰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说:“古代雅典城邦最重要的立意是要在最广义上评判并控制其成员的性格,城邦随时关切其公民是什么样的人。”这一说法揭示出古代雅典A.城邦重视对公民的生活救济B.公民普遍认可“知识即美德”C.城邦利益高于个人的自由D.城邦重视对公民个性的培养【答案】C7【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最重要的立意是要在最广义上评判并控制其成员的性格,城邦随时关切其公民是什么样的人”可知,古代雅典城邦注重评判、控制、关注公民,这样做的目的是限制公民,使公民服务于城邦的发展。由此可知,古代雅典城邦利益高于个人的自由,公民须服从于城邦的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有关公民生活救济的信息;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知识即美德”,该表述过于绝对;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雅典城邦注重评判、控制和关注公民,不是重视培养公民个性。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3.《世界文明史》介绍: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A.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C.结构松散但有普遍的适用性D.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说明罗马法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D正确。根据所学,习惯法是成文法之前颁布的,A错误;内容庞杂、结构松散材料无从体现,故B、C项错误。14.《查士丁尼法学总论》规定:债务的缔结只需要双方当事人同意的说法,是因为其缔结既不需要用文书,也不需要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