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 抢分秘籍06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秘籍06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高考频度:★★★★☆难易程度:★★★☆☆典例1野生动物研究所对某草原的一种野兔进行了调查,所调查区域的总面积为5hm2。统计所捕获野兔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捕获数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标记数初捕50282250重捕50321810以下是某同学对该数据的分析,你认为正确的是A.该草原野兔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B.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C.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低D.两次捕获期间,若有较多个体的出生或死亡,则统计数据就不准确【答案】D【解析】依题意和表中信息可知:该草原野兔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50×50)÷10]÷5=50只/hm2,A错误;此调查方法为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宜采用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会使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偏大,C错误;两次捕获期间,若有较多个体的出生或死亡,会导致统计的数据不准确,D正确。抢分秘籍理清调查种群密度的2种方法(1)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适用条件①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②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者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2)样方法误差归纳①未做到“随机”取样。②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③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2④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3)标志重捕法误差分析①调查值比实际值偏高原因一:标记个体不易重捕。原因二:标志物在调查期间脱落。②调查值比实际值偏低原因一:标志物对个体会产生伤害,导致个体易被捕。原因二:标志物过分醒目,导致个体易被捕。典例2图1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图,图2是在理想环境和自然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2中曲线X可表示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B.图1中第10年种群数量对应图2中曲线Y上的C点C.图2中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图1中第15年种群数量最少【答案】D【解析】据图1可以看出,该种群在前五年的种群的λ值不变,说明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所以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J”型增长,而图2中的曲线X表示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曲线,因此图2中曲线X可表示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A正确;图1中第10年λ值等于1,表示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相等,而图2中Y曲线表示“S”型增长曲线,C点已达到K值,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即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也相等,并且C点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也不发生变化,B正确;图2中B点时位于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K/2处,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图1中,10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D错误。抢分秘籍3理清种群的增长规律及其应用(1)图示(2)K值与K/2值的分析与应用①K值与K/2值的分析②K值与K/2值的应用提醒:(1)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①λ1:种群密度增大。②λ=1:种群密度保持稳定。③λ1:种群密度减小。(2)不要认为种群数量不会超过K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种群实际数量有可能超过K值,只不过是超过K值后,在环境承载量的限制下,种群数量会再降下来,最终在K值上下波动,处于动态平衡中。典例3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科研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导致山体滑坡30年后,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4(1)科研人员在两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多个样地,收获全部植物,按照_________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结果如图所示。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_______(填“S1”或“S2”)。(2)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可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_____演替。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具有较好的_______结构,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3)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20%,这是由于山体滑坡后________稳定性较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4)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是__________条件,可利用人工措施改善这一条件,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答案】(1)植被类型(或草本、灌木、乔木)S2(2)次生垂直(3)恢复力(4)土壤【解析】(1)图示柱形图中,可以看出自变量为群落类型和群落中不同植被,因变量为生物量。故科研人员是在两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多个样地,收获全部植物,按照植被类型分类后,测定生物量。恢复群落是经过山体滑坡过程,生物多样性比原始群落要低,生物量比原始群落要低,故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S2。(2)在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有保留,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可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地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中草本、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相对均较高,且草本、灌木和乔木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3)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20%,说明恢复群落植被并不能完全恢复到从前,这与山体滑坡后恢复力稳定性较低有关,故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4)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虽然土壤条件有所保留,但在很大的程度上被破坏,导致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可利用人工措施改善土壤这一条件,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抢分秘籍从“4”个角度快速界定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5提醒:(1)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2)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典例4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下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A.如果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甲、丙数量增加B.如果乙大量捕食甲,就会降低甲种群的丰富度C.丁的数量发生变化,不会影响乙的环境容纳量D.甲与乙之间存在反馈调节,以维持其相对稳定【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据此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图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为:丙→甲→乙→丁。如果乙的数量增加,则甲因天敌(乙)的增加而导致其数量下降,丙因天敌(甲)的减少而导致其数量增加,A错误;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6如果乙大量捕食甲,则会降低甲种群的个体数量,而不是降低丰富度,B错误;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丁的数量发生变化,说明乙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会影响乙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甲的数量增加会引起乙的数量增加,而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甲的数量减少,说明甲与乙之间存在反馈调节,以维持其相对稳定,D正确。抢分秘籍复杂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技巧(1)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需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2)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的来源减少或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捕食其他生物而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例如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若食草鸟减少,则兔将更多地被鹰捕食而减少,绿色植物因捕食者减少而增多。典例5如图所示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9kJ/(m2·a),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3×108kJ/(m2·a),则人最多能获得的能量是____________kJ/(m2·a)。(2)若蛇捕食鼠的比例由1/4调整到3/4,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1kg,人能比原来多增重________kg(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答案】(1)2.46×108(2)2【解析】(1)求“最多”获得能量时按20%计算。草固定的总能量最多有6.8×109×20%kJ/(m2·a)传递到初级消费者,故羊最多可获得(6.8×109×20%-1.3×108)kJ/(m2·a)能量,最多传递到人的能量为(6.8×109×20%-1.3×108)×20%=2.46×108kJ/(m2·a)。(2)蛇捕食鼠的比例调整之前,蛇体重增加1kg需要消耗草1/4÷20%÷20%+3/4÷20%÷20%÷20%=100(kg),调整比例后蛇体重增加1kg需要消耗草3/4÷20%÷20%+1/4÷20%÷20%÷20%=50kg,即可节省草100-50=50(kg),可使人多增重50×20%×20%7=2(kg)。抢分秘籍能量在各营养级间流动过程分析由此可见:(1)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2)同化量-呼吸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量。(3)一个营养级粪便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量,而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中“流入分解者”的部分。提醒:(1)10%~20%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不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传递效率。(2)流经各营养级的总能量①对生产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固定”而不能说“照射”。②对各级消费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同化”而不能说“摄入”或“储存”。(3)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率①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②能量利用率a.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体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b.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c.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典例6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1和2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C.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库D.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细胞呼吸【答案】C8【解析】分析该图,由1、4的关系可知两者为生产者、非生物环境两种成分,而1、2、3各有箭头指向4,故4代表非生物环境,C正确;1为生产者,2为消费者,3为分解者,1、2、3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才可构成群落,A错误;3(分解者)中有真核生物,如某些真菌和腐生动物,B错误;①可代表捕食,②代表细胞呼吸,③可代表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抢分秘籍1.常考图示2.突破方法(1)先据双向箭头确定“大气中CO2库”与“生产者”。(2)再根据两者中有“1”个指入箭头的为“生产者”(如甲中A,乙中①,丙中E),有1个指出箭头的为“大气中CO2库”(如甲中B,乙中④,丙中A)。(3)最后根据食物链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及各生物均最终指向分解者确认各级消费者及分解者(如三个图中分解者为甲中D,乙中③,丙中C;丙中F为初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者,B为三级消费者)。1.某研究小组对一个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进行调查,获得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种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数据并整理如下表。研究表明,该种鱼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6+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年龄0+1+2+3+4+5+6+7+8+9+个体数9218778706962685455102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A.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B.由表中数据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C.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D.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湖泊中此鱼的种群数量可能呈“S”型增长【答案】A9【解析】种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