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课件5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五50~60年代散文(一)本期散文概述1.报告文学的涌动2.抒情散文的勃兴3.杂文小品的沉浮4.史传文学的生长(二)杨朔的散文(三)刘白羽的散文(四)秦牧的散文一本期散文概述1.报告文学的涌动1)50年代初期:报告和通讯率先掀起了当代散文创作的高潮。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此类题材的作品结集有《朝鲜通讯报告选》三辑109篇、《志愿军一日》、《志愿军英雄传》等。二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此类题材汇编成《祖国在前进》75篇和《经济建设通讯报告选》123篇。56年在“双百方针”和苏联“批评特写”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干预生活”的特写。如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和《本报内部消息》等。——突破“颂歌”,针砭时弊58年在“大跃进”的生产建设高潮中,《文艺报》开辟专栏和发表社论“大搞报告文学”,出现了一批好作品。如巴金等的《创造奇迹的时代》、房树民等的《向秀丽》、王石等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郭光《英雄列车》、徐迟《祁连山下》等。3)60年代前期63年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报告文学专门会议,此后几年报告文学得到蓬勃发展。突出作品有崔家骏等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郭小川等的《无产阶级战士的高尚风格》、袁木等《大庆精神大庆人》、孙谦《大寨英雄谱》、黄宗英的《小丫扛大旗》、穆青等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2)50年代中后期本期报告文学评述重视素材的提炼和主体的抒情,从新闻性向文学性作有限的倾斜;符合时代要求的主旋律,按理想主义刻画“无产阶级的典型形象”时,导致描写失真;以歌颂为主,较少干预生活、沉潜生命人生的作品——出现虚假和浮夸的不良倾向延安叙事性散文传统的继承:50年代初通讯、报告、特写文学的兴起,通过“艺术地报告新事实”大力地推进时代精神,“叙事性”成为十七年散文尤其是报告类散文的主要特征。2.抒情散文的勃兴•本期的抒情(文艺性)散文有两次创作高潮第一次发生在56—57年间,一些作家从叙事性、社会性的纪实散文转向情感性、个人性的艺术散文创作,并努力探索个性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如丰子恺的《庐山面目》秦牧的《社稷坛抒情》杨朔的《香山红叶》魏巍的《我的老师》周立波的《灯》碧野的《天山景物记》等。——有真情实感,少艺术佳构。第二次发生在61—62年间,在《人民日报》“笔谈散文”的倡导下,众多媒体和广大作家对散文创作和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讨论,作家以高度的艺术自觉进行散文创作,推出了一批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名篇佳作,形成了当代散文史上辉煌的抒情散文高潮。1961年被称为“散文年”抒情散文评述本期的抒情散文虽然在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受到“左”的文艺理论和思想观念的影响,真情实感的虚拟化和艺术表现的模式化,限制了散文创作的更高发展。五四艺术性散文传统的嬗变问题探讨:当代散文的诗化问题3、杂文小品的沉浮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政治的变化,以批评讽刺见长的杂文文体开始减弱和走向萎缩。•建国初盛行的是评说思想问题和论说革命道理的“思想杂谈”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马铁丁”(陈笑雨、郭小川、张铁夫三人合用的笔名)杂文。此时杂文已失政论的色彩和辛辣的风味。•56年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杂文蓬勃局面,许多作品对官僚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思想和不良作风进行了针砭和讽刺。•60年代初期,杂文创作又一度活跃起来。以《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和《长短录》为代表的“知识性杂文”。评述:鲁迅杂文战斗传统的流失4、史传文学的生长本期史传文学(人物传记、革命回忆录等)得到大力提倡。•50年代前期侧重于传写英雄人物。如韩希梁《黄继光》、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高玉宝《高玉宝》等。•50年代中期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撰写革命回忆录。集体写作如《志愿军英雄传》《红旗飘飘》《星火燎原》,此外还有单行本的回忆录。•58年开始在群众文艺运动中兴起“三史”(公社史、工厂史、部队史)的写作。•60年代中国政协开始组织多方面人士撰写从晚清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各种文史资料。二、杨朔的散文杨朔(1913-1968),山东蓬莱人。1937年参加革命,从事革命文艺工作。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新华社特派记者。抗美援朝期间,他曾赴朝鲜前线,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抗美援朝结束后,杨朔主要从事外事工作,同时致力于散文的创作。文革中杨朔遭到林彪、“四人帮”迫害,服安眠药自杀。代表作有《荔枝蜜》《雪浪花》《香山红叶》《茶花赋》《海市》等散文名篇。风格特征:以诗意著称——诗体散文1)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主题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政治理念的诗意阐释2)构思精巧,意境优美,手法是“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继承了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政治情感的诗化表现3)语言精美,音韵和谐,风格是凝练简洁、清新俊朗、婉转蕴藉,富有哲理的韵味。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常常追求诗的意境一花一世界,一事一精神刘白羽的散文刘白羽(1916-2005)北京通州人。在散文、报告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都有所成就。长篇传记文学《心录的历程》获首届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出版的散文集有《红玛瑙集》《秋窗偶记》《冬日草》《平明小札》《刘白羽散文选》。代表作有《红玛瑙》《长江三日》《日出》《灯火》等风格特征:以气势取胜——政论散文1)基调是歌颂光明、歌颂英雄的人民,具有深刻的哲理性。2)结构以写意为主,服从于“激情、诗意、哲理相融合”的艺术追求,错落有致,自由灵活。3)语言瑰丽,融情于景,于严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形成雄浑豪放的风格。抒人民之情抒时代之情抒革命之情六、秦牧的散文秦牧(1919—1992)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曾任《羊城晚报》副总编、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以散文著称于文坛,出版了16个散文集。《古战场春晓》《土地》《潮汐和船》《花城》《社稷坛抒情》等散文是他的代表作。风格特征:以知识见长——学者散文1)散文题材广泛、融知识性、思想性、抒情性于一体。谈古论今、旁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2)表现形式多样化,潇洒自然,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3)语言流丽酣畅、凝练生动,具有“林中漫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风格。占有丰富的生活知识材料,对一个散文作家是十分重要的。综合比较分析历史评价:小品文(20s)——杂文(30s)——报告文学(40s)——抒情散文(50~60s)——忆悼散文(80s)——文化散文(90s)继承了古典散文“道文并重、情文并茂”的传统和古代诗歌“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楔入和拥抱现实生活,饱含真诚、热情和活力。自我淡化、主体意识隐蔽,存在叙述的虚饰性和抒情的虚假性;过度追求诗化,形成“景—人(事)—理”的创作模式,带来艺术惰力。杨朔诗人型的散文家以诗意著称诗体散文诗意盎然、意境深邃、清新优美自我置换模式刘白羽战士型的散文家以气势取胜政论散文格调高昂、激情澎湃、瑰丽壮美自我膨胀模式秦牧学者型的散文家以知识见长学者散文寓教于乐、博见多识、理趣横生自我替代模式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