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竞赛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例一一质量为M的平板车,可无摩擦地沿一水平直轨道运动。初始时,平板车在轨道静止不动,有N个人站在车上,每个人的质量为m.(1)当有N个人一起以相对于车的速度为v0同时从车的一端跳出,问N个人跳车之后,车的速度为多少?(2)若N个人一个接一个地都以相对于车的速度为v0跑向一端相继跳离平板车(在一个时刻只有一个人跳),求平板车的末速度。(3)在(1)和(2)俩种情况下,哪种情况的车速较大?解答:(1)N个人一起跳,由动量守恒可知Mv+Nm(v+v0)=0,得V=-[(Nm)/(M+Nm)]v0(负号表示v与v0反向)(2)设某时刻车上仍有n个人在一起做水平平动,平动速度为vn.因而,在水平方向上总动量为(M+nm)vn.然后,有一个人从车上跳下后,车及车上(n-1)人的水平平动速度为系统(由车、车上的人及跳下的人组成)的水平总动量为[M+(n-1)m]vn-1+m(vn-1+v0).由于在水平方向上无外力作用,该方向上动量守恒,即(M+nm)vn=[M+(n-1)m]vn-1+m(vn-1+v0)(M+nm)vn=(M+nm)vn-1+mv0,故vn-1=vn-[m/(M+nm)]v0.车上有N个人时,车和人都静止,即vN-1=vN-[m/(M+Nm)]v0,vN-2=vN-1-{m/[M+(N-1)m]}v0=-[m/(M+Nm)]v0-{m/[M+(N-1)m]}v0=…故车的末速度为vN-N=vn=0.(3)因为:M+nm=M+Nm,n=1,2,…N,所以(2)中平板车的末速度比(1)大.例2质量为m的钢板与直立轻弹簧的上端连接,弹簧下端固定在地上.平衡时,弹簧的压缩量为x0,如图所示。一物块从钢板正上方距离为3x0的A处自由落下,打在钢板上并立刻与钢板一起向下运动,但不粘连。它们到达最低点后又向上运动.已知物块质量也为m时,它们恰能回到点O.若物块质量为2m,仍从A处自由落下,则物块与钢板回到点O时,还具有向上的速度。求:物块向上运动到达的最高点与点O的距离。分析俩次都是回到点O,弹簧的弹性势能相等。若用Ep=12kx2表达式求解,会有不同表达形式,可以自己完成。解答物块与钢板碰撞时的速度v0=√6gx0设v1表示质量为m的物块与钢板碰撞后一起开始向下运动的速度,因碰撞时间极短,所以动量守恒,即mv0=2mv1刚碰完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Ep。当它们一起回到点O时,弹簧无形变,弹性势能为0,根据题给条件,这时物块与钢板的速度为0,由机械能守恒可知Ep+12(2m)v12=2mgx0设V2表示质量为2m的物块与钢板碰撞后开始一起向下运动的速度,则有2mv0=3mv22m的物块与钢板共同运动到达最低点后反弹仍继续向上运动,设此时速度为v,则有Ep′+12(3m)v22=3mgx0+12(3m)v2在以上俩种情况中,弹簧初始压缩量都是x0,故有Ep′=Ep当质量为2m的物块与钢板一起回到点O时,弹簧弹力为0,物块与钢板只受到重力作用,加速度为g.一过点O,钢板受到弹簧向下的拉力作用,加速度大于g。由于物块与钢板不粘连,物块不可能受到钢板的拉力,其加速度仍为g,故在点O物块与钢板分离,分离后,物块以速度v竖直上升,则由以上各式解得v2=gx0.物块向上运动所到最高点与点O的距离l为l=v22g=x02例三(第十三届复赛题)如图所示,4个质量均为m的质点,用同样长度且不可伸长的轻绳连接成菱形ABCD。静止放在水平光滑的桌面上。若突然给质点A一个历时极短沿CA方向的冲击,当冲击结束的时刻,质点A的速度为v,其他质点也获得一定速度,∠𝐵𝐴𝐷=2𝛼(απ4⁄)。求此质点系统受冲击后所具有的总动量和总能量。分析矢量的运算、正交分解法,巧选研究对象,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解答由对称性可知,点C的速度也必沿CA方向,设其大小为vC.D的速度可以分解为平行于v和垂直于v的俩个分速度,其大小分别为vD1和vD2.同样,B的速度也类似地分解为平行和垂直于v的俩个分速度,其大小设为vB1和vB2,如图所示,根据对称性,必有vB1=vD1vB2=vD2由于绳子不可伸长,A沿DA的分速度和D沿DA的分速度一定相等,C沿CD的分速度和D沿CD的分速度也相等,即vcosα=vD1cosα+vD2sinαvCcosα=vD1cosα−vD2sinα另一方面,设绳子AD给质点D的冲量的大小为I1,绳子DC给质点C冲量大小为I2。注意到绳子DC给质点D的冲量大小同样也是I2(各冲量方向均沿绳子方向)。由对称性还可以判断,绳子AB给质点B的冲量大小也是I1,绳子BC给质点B和C的冲量大小都是I2,根据动量定理,可分别列出关于质点D平行和垂直于v的方向以及质点C平行于v方向的关系式如下:mvD1=I1cosα−I2cosαmvD2=I1cosα+I2cosαmvC=2I2cosα联立可解出本题所需的vD1、vD2、vC:vD1=v(1+⁄2sin2α)vD2=vsin2α(1+⁄2sin2α)vC=vcos2α/(1+2sin2α)联立得,此系统的总动量为P=mv+2mvD1+mvC=4mv(1+⁄2sin2α)方向沿CA方向。此系统的总动能为E=EA+EB+EC+ED=12m(v2+2vD12+2vD22+vC2)=2mv2/(1+2sin2α).例四(第七届复赛题)三个质点A,B和C,质量分别为m1,m2和m3,用拉直且不可伸长的绳子AB和BC相连,静止在水平面上,如图所示,AB和BC之间夹角为(π−α)现对质点C施加以冲量I,方向沿BC,试求质点A开始运动的速度。分析:首现,注意“开始运动”的理解,它指绳子恰被拉直,有作用力和冲量产生,但是绳子方位尚未发生变化。其二,对三个质点均可用动量定理,但是,质点B受冲量不在一条直线上,故最为复杂,可采用分方向的形式表达。其三,由于两段绳子不可伸长,故三质点的瞬时速度可以寻求到两个约束关系。解答:绳拉直瞬间,AB绳对A,B两质点的冲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设为I1,BC绳对B,C两质点的冲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设为I2;设A获得速度v1(由于A受合冲量只有I1,方向沿AB,故v1的方向沿AB),设B获得速度v2(由于B受合冲量为𝐈𝟏+𝐈𝟐,矢量和既不沿AB,也不沿BC方向,可设v2与AB绳夹角为(π−β),如图所示,设C获得速度v3(合冲量𝐈+𝐈𝟐,沿BC方向,故v3沿BC方向)。对A用动量定理,有I1=m1v1B的动量定理是一个矢量方程:𝐈𝟏+𝐈𝟐=m2𝐯𝟐,可化为俩个分方向的标量式,即I2cosα−I1=m2v2cosβI2sinα=m2v2sinβ质点C的动量定理方程为I−I2=m3v3AB绳不可伸长,必有v1=v2cosβBC绳不可伸长,必有v2cos(β−α)=v36个方程解6个未知量(I1,I2,v1,v2,v3,β)是可能的,但繁琐程度非同一般。解方程要注意合理性,否则造成混乱。建议采取如下步骤:(a)先用式v1=v2cosβ、v2cos(β−α)=v3消掉v2,v3,使6个一级式变成4个二级式,即I1=m1v1I2cosα−I1=m2v1I2sinα=m2v1tanβI−I2=m3v1(cosα+sinαtanβ)解式I2sinα=m2v1tanβ、I−I2=m3v1(cosα+sinαtanβ)消掉β,使四个二级式变成三个三级式,即I1=m1v1I2cosα−I1=m2v2I=m3v1cosα+I2m2+m3sin2αm2核题位置最后对式(5-12)(5-13)(5-14)消I1、I2,解v1就方便多了。结果为v1=Im2cosαm2(m1+m2+m3)+m1m3sin2α例五如图5-5所示,水平地面上静止放着物块B和C,相距l=1.0m.物块A以速度v0=10m/s沿水平方向与B正撞。碰撞后A和B牢固地黏在一起向右运动,并在与C发生碰撞,碰后瞬间C的速度v=2.0m/s。已知A和B的质量均为m,C质量为A质量的K倍,物块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μ=0.45.(设碰撞时间很短,g=10m/s2)(1)计算与C碰撞前瞬间A,B的速度;(2)根据A,B与C的碰撞过程分析k的取值范围,并讨论与C碰撞后A,B的可能运动方向。分析:A与B碰后速度为v1,由于碰撞时间很短,A,B相碰的过程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解答:(1)设A,B碰后速度为v1,由于碰撞时间很短,A,B相碰的过程动量守恒,得mv0=2mv1在A,B向C运动,设与C碰撞前速度为v2,在此过程中由动能守恒,有−μ2mgl=122mv22−122mv12得A,B与C碰撞前速度为v2=√v12−2μgl=4m/s.(2)设A,B与C碰后速度为v3,A,B与C碰撞的过程动量守恒,即2mv2=2mv3+kmvv3=2v2−kv2=(4−k)m/s碰后A,B的速度v3必须满足v3≤v122mv22≥122mv32+12kmv2由式(5-15)(5-16)(5-17)得2≤k≤6由式(5-15)知:当2≤k4,v30,即与C碰撞后,A,B向右运动;当k=4时,v3=0,即与C碰撞后,A,B停止;当4k≤7.74时,v30,即与C碰撞后,A,B向左运动。例八(1)如图5-8(a)所示,ABC为一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的光滑轨道,BC段水平,AB与BC段平滑连接。质量为m1的小球从高位h处由静止开始沿轨道下滑,与静止在轨道BC段上质量为m2的小球发生碰撞,碰撞后俩球的运动方向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且再碰撞过程中无机械能损失。求碰撞后小球m2的速度v2(2)碰撞过程中的能量传递规律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探究这一规律,我们采用多球依次碰撞、碰撞前后速度在同一直线上、且无机械能损失的简化力学模型。如图5-8(b)所示,在固定光滑轨道上,质量分别为m1、m2、m3…mn−1…mn的若干个球沿直线静止相间排列,给第一个球初动能Ek1,从而引起各球依次碰撞,。定义其中第n个球经过依次碰撞后获得的动能Ekn与Ek1之比为第一个球对第n个球的动能传递系数k1n①求k1n②若m1=4m0,mk=m0,m0为确定的已知量,问m2为何值时,k1n值最大。分析:碰撞时动量守恒,机械能也守恒。解答:(1)设碰撞前的速度为v10,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m1gh=12m1v102设碰撞后m1与m2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根据动量守恒定理有m1v10=m1v1+m2v2由于碰撞过程中无机械能损失12m1v102=12m1v12+12m1v22联立解得v2=2m1v10m1+m2(2)①由式5-34,考虑到Ek1=12m1v102和Ek2=12m1v22,再根据动能传递系数的定义,对于‘1’‘2’俩球得k12=Ek1Ek2=4m1m2(m1+m2)2同理可得,球m2和球m3碰撞后,动能传递系数k13应为k13=Ek3Ek2=Ek2Ek1∗Ek3Ek2=4m1m2(m1+m2)2∗4m3m2(m3+m2)2依此类推,动能传递系数k1n=EknEk1=Ek2Ek1∗Ek3Ek2…EknEkn−1=4m1m2(m1+m2)2∗4m3m2(m3+m2)2…4mn−1mn(mn−1+mn)2解得k1n=4n−1m1m12m22m32…mn−12mn(m1+m2)2(m3+m2)2…(mn−1+mn)2②将m1=4m0,m3=m0带入式5-35可得k13=64m02[m2(4m0+m2)(m0+m2)]2为使k13最大,只需使m2(4m0+m2)(m0+m2)=14m02最大,即m2+4m02m2取最小值,由m2+4m02m2=(√m2−2m0√m2)2+4m0可知,当√m2=2m0√m2,即m2=2m0时,k13最大。例九如图5-9所示,一个由光滑细管构成半径为R的圆环,放在水平光滑桌面上。管内A1,A2处有质量为m的小球,圆形管道的质量为γm.开始时管道静止,俩小球向右以等大速度开始运动,细管上P1、P2处有俩个缺口(φ已知),小球自小孔中穿出后,将在平面上某处相遇,求:(1)相遇时俩球与管道中心O的距离l;(2)从小球穿出缺口直到小球相遇的过程中,管道在平面上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