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安古城时间被封存的静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定安古城时间被封存的静地定安时间被封存的静地地理发现———海南现存唯一较完好的县治城垣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首置定安县,意为从此境地安定,黎庶安宁。天历二年(1329年),元文宗图帖睦尔升定安县为南建州,州治设在琼牙乡,即今定城镇南门外的杨墩坡村南边。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南建州复设定安县,隶属琼州府,次年县治迁到南渡江南岸的定阳(1520年建城后改为定城)。定阳古城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由时任定安知县罗昌主持兴建,历时6年建成,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古城东西南北城门均建有城楼,城外挖有壕堑,北城临江。城墙皆以玄武岩大青条石叠砌,周围593丈,高1丈4尺,垛堞1192个。城内街巷交错,呈“广”字形状,主要街道有东门街、西门街、北门街、中南门街4条,全长约1000米,宽约2.5米,均以青石砖铺设路面,平坦宽阔,古朴典雅。解放后扩建县城,古城被拆除三分之二。现城门仅存西门、北门,城墙则存西北、西南二段,约长1000米。明清时期的定阳古城,曾经繁华热闹一时,素有“小苏州“之称。定阳古城定城历经明、清、民国到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都是定安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不仅仍遗存众多文物古迹,解元坊、亚元坊、清潭亭、见龙塔、县官衙、王映斗故居、百年老街骑楼等历史遗迹,更有新建设的塔岭新区、江滨公园等现代建设,如今的定城面积已扩大一倍。老城区风亭月榭,古墙斑驳,南渡江如银蛇飞舞,蜿蜒向前;新城区风和日丽,高楼林立,东线高速公路如轻轨快车,奔驰前进。2008年,定城镇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寻访———行走———“钟声敲日落,高阁倚斜曛。隔陇过残雨,度墙归野云。秋阴半林尽,晚照一溪分。墟罢人争渡,呼舟远浦闻。”清探花郎张岳崧之子张钟璘登临北门城楼,作《秋暮登北楼即景》。如今的北门已经没有人流货流涌动的繁华景象,青石板铺设的路面,经过几百年人来人往,已经被脚步打磨光亮,脚底下石板的清凉似乎能闻到一股时间的味道。从城里头看,北门更像一个普通的门洞。穿过门洞,站到城外,便很清楚地看出城门的轮廓了。定安博物馆馆长苏逊告之,“这城砖是玄武岩,取自海南金鸡岭,而城砖的粘合方式,却与大明古都应天府(今南京)相同,取的是和著糯米汁、砂糖的石灰,老城至今滴水不漏。”城门外的墙上挂满了青藤,飞檐掩映其中。可惜城门上已经建了房子,里面也住了些许人,日日踩在古城门上,倒是夜夜护城了。北门门洞里放着两只卸了龙头的龙舟,有些发旧,摸上去仿佛还能想象出每年在南渡江上的英姿。附近的人们告之,夏日里这是一处乘凉的好地方,就这样闲散的坐在门洞里,外面的烈日是无可奈何的,只有清凉的风能穿洞而过。西门,同样的安安静静,只是周边的民居保存得更完好一些,两边是一排排相连的骑楼式的房子,想来往日的古城是很繁华的。“西门”斑驳的城墙上已经蜿蜒着藤类植物,西门古道也被水泥道所取代。从西门沿西门古道前行不过百米便到了南渡江边。据《定安县文物志》记载,西门码头“始建明成化年间(1466—1487年),为定城水上交通之枢纽,货物多在此集散。古定城之繁荣有赖此码头之功。”只是现如今西门码头也因为南渡江防洪堤的建设而废弃。行走———小城内街巷交错,呈“广”字形状,主要街道有东门街、西门街、北门街、中南门街4条,全长约1000米,宽约2.5米,均以青石砖铺设路面,平坦宽阔,古朴典雅。解放后扩建县城,古城被拆除三分之二。现城门仅存西门、北门,城墙则存西北、西南二段,约长1000米。明清时期的定阳古城,曾经繁华热闹一时,素有“小苏州“之称。如今从“东门街”到“西门街”,还保存一条长长的古老街市,沿街铺陈着南洋骑楼。楼已经发旧,墙头长出了树,布满了藤。古老的街上,理发铺、家具坊、神龛雕刻场渐次展开,而摆放著鲜红棺材的寿材铺更是醒目。74岁的叶世花老人还记得小时候古城的繁华:每天有数十艘帆船停泊于西门码头,槟榔、椰子、木材、猪、牛、红藤……这是从上游运来的,洋纱、洋货、盐、煤油、陶器则是从下游海口及内地运来的。挑夫们挑着货物从码头走上穿过城门就进入古城,然后分散到各街各巷的商铺中。快80岁的王月琼老人就生活在北门街,因为娘家在一江之隔的琼山,南渡江作为“黄金水道”的繁华倒比不上坐船回娘家的幸福来得直接。现在的每个周末,老人都会早早起来和女儿淘米备菜,“海口的朋友要过来吃正宗的菜包饭!”漫步古城,在充满远古和现代的气息中自如游走,在老街吃上一碗地道的定安鸡饭,要一份骨头汤或尝一个定安棕……不禁感慨,要有多沉厚的文明才能诞生出小巷小弄的生活美学,而这样的巷弄美学是当地人创作及享受的,不是让出空间专门为消费者、观光者设计的。解元坊静立市井一侧移步定城东门老市场东侧,瞥见解元坊。这是一座很富于海南地方特色的牌坊。并不高的牌坊被前面矮小的老房子挡住了大半截,在坊匾正中还能清楚地看得出来用“解元”,左右两边各有一些小字,只看见写着“琼州……定安县知县黄……”等字样。因为牌坊四周都被挡住,窥不得全貌,只能从资料上寻觅线索了。据资料,解元坊通高5.1米,面宽三间,明间(除柱)宽3米,次间(除柱)宽1.5米。明间解元坊额石面宽77厘米,长3米,厚20厘米,正面阴刻横写楷体大字“解元”,字大70厘米见方,右侧阴刻直写楷体小字“琼州府知府吏韩宜,同知陈梦雪,通判杨麦,定安县知县黄守潜,定安县知县元萃重修”;左侧阴刻直写楷体小字“翰林院蔗吉士王弘诲建,隆庆二年孟春吉日产。民国十七年戊辰仲夏月吉士旦裔孔明镜同众迁立”;解元坊额后背中间阴刻横写楷体大字“翰林”,字大60厘米见方;右侧阴刻直写楷体小字“钦差提督两广都御史王同道,分巡海南道副使姚世为”;左侧阴刻直写楷体小字;“翰林院庶吉士王弘诲建,隆庆二年孟春吉日立”。当地人介绍,古城里的解元坊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为当时定安龙梅村人王弘诲而立,他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广东乡试考中辛西科第一名举人,故坊匾是“解元”。解元坊初立于定城中街,清代曾重修一次,民国十七年夏,因建新街,迁至今址。亚元坊通栏刻有镂空石雕饰物据定安文物志记载:“亚元坊建于明万历年间,坐落在南山村,坐东向西,系明万历年间莫维则(名汝拭,今定安县南山村人,曾任上犹县知县)所立之纪念物。莫维则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广东乡试中壬午科第二名举人,故坊额题为亚元坊。”全石质建筑,单楼,四柱三间,通高5.2米,明间宽2.87米,次间宽1.6米。每柱前后有防风掌一条。四柱均有莲花瓣纹饰柱础,高约0.8米,周长2.4米。坊前有旗鼓石一对。石雕瓦楞式顶盖,鲤蛟鸱尾顶饰。明间坊额正面阴刻横写楷体“亚元”二字,背面为“春魁”二字。尤为突出的是坊额上距顶盖之间,刻有通栏的欢庆吉祥的人物镂空石雕饰物,这在目前海南尚存的30座明清牌坊中是唯一的。太史坊海南现存最完整明代石牌坊龙梅“太史坊”与定安“解元坊”是一对姐妹坊,同是为祝贺定安名贤王弘诲20岁广东乡试中第一名举人“嘉靖辛酉科解元”,三年后中第二十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而建。太史坊建于明代万历二年(1574年),通高5.1米,面宽三间,明间宽2.84米,次间宽1.3米。明间坊额石面宽80厘米,长3.1米,顶盖及专额石之间竖一石,两面均刻“恩荣”二字。坊额石正面阴刻横写正楷“太史坊”三个大字。左侧上款阴刻直写小楷“总督闽广粮饷巡抚广东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殷正茂,巡抚广东监察御史张守约为”,右侧落款阴刻直写小楷“嘉靖乙丑科会试第二十名赐进士及第翰林院编修文林郎同修国史王弘诲立”。坊额石背面阴刻横写正楷“解元坊”三字,两端阴刻楷体小字“嘉靖辛酉科广东乡试第一名王弘诲,万历二年甲戌孟冬吉日”。明间大柱对面刻有明代著名书法家、门生董其昌所书楷字对联:“石柱擎天秀毓南溟开五指,瑶台贯斗光摇北极应三台。”至今,整座牌坊字迹仍清晰可辨,是海南现存最完整的明代石牌坊,1994年被列为海南省级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清潭亭延续古代廉政文化定安盛传南渡江边有一清潭,潭中有五泥人,若政治昌明,则五泥人显现。今《清潭亭事略》上记载,“南渡江流经定城,转弯处有一清潭,故民间称为清潭。历来传说,潭底藏有卓然玉立的五泥人。这五泥人是神物,灵应异常,县官为政清廉,政绩上卓著,人民安居乐业,这五泥人便会显现出来。县官昏庸、贪赃枉法或政绩平凡,则五泥人便隐去不见。在明代,五泥人曾显现三次。”此亭立后成为定城名胜,多有文人墨客题诗记叙。“一潭自古擅清名,芳草依稀拂岸汀。事往但闻三回异,年来哪见数澄清。遥听江浒歌渔父,更羡芦花徹锦城。为愿使君多瑞应,川流何处不蜚声。”清潭亭因此传说而命名,建于明朝嘉靖38年(1559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遗址位于定城北门的南渡江边。亭中立“定安令鄢先生清潭碑”,碑文颂扬明代任定安县令的罗昌、鄢高的为政清廉,文曰:“端介不屈之操,施锄强植弱之政……。”历史沧桑、亭已圮毁,清潭碑流失。1998年该县修建南渡江定城防洪护岸堤时,清潭碑有幸被挖掘了出来。“定安令鄢先生清潭碑”失而复得,防洪护岸堤、沿江带状公园、老城区改造等桩桩民心工程相继落成,定安群众深感时下政治清明,正气充盈,遂自发捐款投入9万多元,于2003年5月在原旧址上动工建设清潭亭。清潭亭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建设项目主要有双层主亭、碑林及绿化等,于2003年10月全面竣工。在重立《定安令鄢先生清潭碑》的基础上,新勒《重建清潭亭碑文记》及清潭亭古诗词碑文等8块石碑,每块石碑长2.3米、宽1.2米,依城临江、碑石巍然,成为定安又一文化景点。琼剧·定安娘海南琼剧发源于定安,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定安的琼剧群众基础深厚,名伶辈出,在海南民间流传有“没有定安不成戏班”的说法,被誉为海南的“琼剧之乡”。定安琼剧于2005年被列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美人无地问青梅。”被贬元太子图贴睦尔客游定安,为“通词翰,善歌舞,声色并丽”的青梅所倾心。“定安娘”由此声名远播。据当地人介绍,“定安娘子”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当地女子温婉美丽、勤劳善良;二是定安为琼剧之乡,向有“无定安不成剧团”之说。定安女子唱戏嗓音甜美、风韵迷人。图为徐春香与徐姝在《青梅记》中的扮相见龙塔海南现存较完好的古塔见龙塔又名仙沟塔,位于定安县城东南约7公里的龙滚坡上。塔由砖石砌成,共7层,高25米。依《易经》八卦设计为八面体,墙上分别纹印着“日、月、星、辰、天、地、玄、黄”等字,底层正门刻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今仍清晰可辨。见龙塔共设有28个实门,门的设置很科学。每层有8个实门和假门,其中第1层实开东、西、北3个门,其它5个门都为假门。第2层则与第1层刚好相对,实开5门,虚开3个假门。这样虚虚实实交错而上,预防塔身纵向开裂。楼阁式塔的内部是空心的,塔内壁设有砖梯,通向各层。整个塔并无任何现代建筑材料,没有水泥、没有铁钉,没有支架。一块块塔砖在糯米等原始建筑材料的粘合下累叠成塔,200多年来,任凭狂风、雷电的肆虐,屹然矗立。据史料记载,见龙塔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知县伍文运、绅士林起鹤等捐资建筑,因资金缺乏,半途停工。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知县吴先举邀请绅士捐资续建而成。塔名“见龙”,是据易经“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句而命,其本意是祈求出人才。“擎天一柱突崔巍,耸入云霄接紫微。文笔南离先焕彩,浮图东巽复光辉。神龙应运腾空见,阳鸟乘时渐陆飞。瑞兆题名欣叠叠,人才蔚起绍前徽。”见龙塔建造人林起鹤这首诗中,看得出定安人对人才祈求的热情。久而久之,定安人赋予它颇有神奇色彩的传说:塔竣工时,一条巨龙驾着五色云彩出现在龙滚坡上空,兆示此地风水极佳。对于此传说,气象专家解释说,定安龙滚坡一带是海南省有名的雷电频发地区,由于该地区多坡岭和湖泊,在其上空容易形成水雾而导电。每年6月至8月,雷电很多,史志上有关人畜被雷电击毙的记载很多。因此,建塔时出现所谓的龙滚风现象,可能缘于该坡地雷电较频繁的闪现。而电闪雷鸣在民间往往是传说中的巨龙正在腾云驾雾、呼风唤雨。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