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件制作:纲要教研室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河北联合大学社科部概述本章讲述的是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期间共7年,称作“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这七年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2年底,是基本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阶段,通常称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从1953年到1956年底,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这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七年间的历史概况。2.充分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3.充分理解和掌握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历史意义。4.熟练掌握对农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2.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3.没收官僚资本的双重性质。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特点和实施的历史必然性。教学重点与难点:讲授要点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1.建立的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两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是在局部地区建立(各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即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2.建立的标志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两个发展阶段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二)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1.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毛泽东的认识:首先,否定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新资本主义”的说法。认为这种说法忽视两点重要内容:一是没有看到在整个社会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二是没有看到整个国家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我们社会的经济事实上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经济体系。其次,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的社会。我们在经济上完成民族独立还要一二十年时间。我们要努力发展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刘少奇的认识:他从主要矛盾的变化出发认为,民主革命胜利后的社会,既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而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中国革命胜利后,我们力求发展的方向,是过渡到社会主义。2.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全国胜利并解决土地问题后,社会经济中存在着五种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占据领导地位、有决定意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五种经济成分实质上代表三种不同性质的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处于十字路口的经济三种不同性质的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三个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相应三种基本经济及与之相应的三个基本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毛泽东在1948年9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之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外部就是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刘少奇则强调,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是新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就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的斗争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作的报告和讲话中认为,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1952年6月,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在重新审视社会矛盾后认为: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他说: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依据—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3.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双重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全部完成。建国头三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在土地革命任务基本完成以后,社会主要矛盾,就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它是联结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过渡性的阶段。它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它也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两种因素不断地碰撞、冲突和较量,其发展的总趋势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发展壮大,资本主义因素不断被削弱、被限制。最终,在条件具备时,新民主主义将过渡到社会主义。上述事实表明,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本身具有过渡性: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全国领土基本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没收官僚资本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前提条件物质基础准备了条件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一)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1949-1952)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官僚资本是官僚资产阶级依靠超经济的特权,在掠夺劳动人民和兼并民族工商业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因此,《共同纲领》规定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1、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没收官僚资本主要通过两个环节:一是没收,二是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的工作在全国范围展开。到1950年初,人民政府共接管官僚资本的工矿企业2800余家,金融企业2400余家,这些企业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并在企业内部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部分被改造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中国的大资产阶级被消灭;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壮大,确立了自己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由于官僚资本主义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密切关系,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敌人之一。因此,没收官僚资本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另一方面,由于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也是资本主义的形式之一,因此,没收官僚资本也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这里说的资本主义,主要指民族资本主义,即私营经济。建国初,针对私营经济的二重性,国家对其采取了利用、限制的政策,把其中的大部分引上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道路。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指在国家管理和支配下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联系的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初级形式(计划订货委托加工、统购包销)高级形式(公私合营)社会主义因素的多少把私营经济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主要是纳入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也就是国家通过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形式,使私营经济同国营经济首先在流通领域发生联系。通过这一方式,也就把私营企业的产、销纳入到国家计划之中,既加大了私营企业在产、销方面对国家的依赖,又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据统计,截至1952年,私营工业产值的56%,已属于加工、订货、统购、包销部分(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私营经济中不利于国计民生的部分被削弱以至淘汰。私营经济在数量上明显上升,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却下降了。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道路消极一面因每户劳力、经营技术水平相异,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贫富差距。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既有利于克服个体农民经济的消极面,又能为农村向社会主义过渡做好准备。据统计,至1952年底,全国已经有800多万个互助组,组织起来的农户达到4000多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9.9%。同时,还有少数半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1952年农村土地改革后意义,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使个体农民经济(土地私有制)成为农村经济的最主要部分。积极一面个体农民经济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成熟。这些条件主要包括:政治上--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成为多种经济成份中的领导力量思想文化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二)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认识的深入1954年,刘少奇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再次作出深入的论证。他指出:首先,中国正处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大家知道,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我国,这个时期也叫做新民主主义时期。”最后,驳斥了“巩固新民主主义”的说法其次,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因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社会主义因素的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的经济,而前者的不断扩大,必将战胜后者,引导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两种相反的生产关系在一个国家里互不干扰地平行发展是不可能的。中国不变成社会主义国家,就要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变成资本主义国家此路不通。所以,“我国只有社会主义这条唯一的光明大道可走,而且不能不走,因为这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一)国家工业化任务的提出及其原因新中国建立前,中共就提出了工业化任务。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民主革命胜利后要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即实现国家工业化被提上了日程。中国共产党提出实现工业化任务,主要基于两方面因素1.实现工业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个历史任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前一大任务是革命任务,1949年新中国建立标志着这一任务基本完成。后一大任务是建设任务,这一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和走社会主义道路。因为国家繁荣富强需要通过现代化来实现,这就要求国家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而人民共同富裕则需要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这就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2.实现工业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条件新民主主义社会只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中国迟早要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是,建立社会主义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而建国初中国工业极为落后,不少工业部门还是空白。1952年,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标志工业发展水平的重工业只有35.5%,比苏联工业化前的水平低了许多,一些主要工业产品甚至还不如印度。比如,钢产量,印度1952年是人均4公斤,而中国只有人均2.37公斤;发电量印度是10.9度,中国只有2.76度。诚如毛泽东当年所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样的生产力和社会物质基础,离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要求差得很远。所以,发展工业,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不仅是近代以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

1 / 8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