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考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什么是自然观?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分别予以述评解答: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从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来看,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生态自然观四个阶段。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它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学家们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其主要观点: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其主要特征:第一,机械性。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第二,形而上学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第三,不彻底性。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主要观点: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它以实践论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等特点。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特征主要体现在: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生态自然观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2、什么是“系统”,为什么说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形式?定义: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义:1)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或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2)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结构;3)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4)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确认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作一个系统,而且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原因:因为按照唯物主义辩证法来说:自然界的物质乃至一切事物都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这些联系以及事物本上的总合就叫系统。唯物主义辩证法还认为这种联系是不能剥离不能分解的,当联系打断时也是事物的消亡,所以说系统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3、说明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定义: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的或资助的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那个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开放性、远离平衡性、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普里戈金发现,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前提下,自然系统可以通过自然界组织过程从无序演化为有序。他指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就能从原来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无序与増熵是封闭系统运行的唯一方向,这是由封闭系统所决定的,而对抗这种决定的运动路线的关键就是开放。所谓开放,就是借助外部环境输入的负熵克服、抵消系统内部的增熵。因此,开放式系统是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远离平衡态也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必要条件,因为在近乎平衡态的情况下,即使系统开放,它也会返回平衡态的。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在理论上,相互作用可分为简单的线性相互作用和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负责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在自然系统演化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系统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再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所能说明的,而是所中作用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体效应。这意味着系统内要素独立性的丧失,各要素按一定方式在大范围内协调运动,从而导致系统新质的出现。自然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外部的作用被系统内的非线性机制选择、吸收,不断消除系统内混乱的产生,为系统向有序的转化提供了可能性。通常,有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体系,总是经常不断地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扰动就会使得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成为涨落。当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那么,某种微小的涨落就会使系统的状态发生微小变化这种微小变化将通过非线性的反馈机制而被放大,是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条件是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4、试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和意义系统自然观是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包括: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自然物质系统的辩证法原理,及其运用这一原理的方法经营事业实现无废循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辩证法、基本特征;自然界物质系统运动的源泉(或者机理、基本形式);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辩证法;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生命起源的辩证法;人类起源的辩证法;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承认自然界的本原性和存在客观辩证法。第二,把自然界、人类和社会看成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统一的客观辩证法规律,从而第一次阐明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相互统一的深刻思想。强调人的主体性在自然观中的地位,提出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人类学的自然界”思想,并把“人化自然观”理解为“人与自然界的和谐”。方法论意义: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因此,自然观既不像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像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构成自然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在历史上,最先出现的是神话形态的自然观,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对垒日趋明显。唯心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唯物主义自然观大题经历了三个打的发展形态。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近代科学深入自然界的各个细节进行孤立静止的考察,由此产生形而上学自然观。现代科学则日益广泛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联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展着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一科学的自然观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日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5、说明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科学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定义: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现实根源: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科学依据: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和科学依据是生态科学。生态自然观的根本观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主要内容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这几个方面: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其三,生态系统是组织织的开放系统。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第二节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与科学基础一、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1.“生态危机”的概念所谓“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生态危机”是与“生态失衡”相联系的。2.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1)人口激增人类在开始的岁月里,人口发展非常缓慢。公元初年,世界总人口只有2.3亿。1830年全世界人口才达到第一个10亿。到1930年,世界人口总数也只有20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了人口的高速增长。1960年为30亿,1974年为40亿,1987年达到50亿,1999年达到60亿。第二、三、四、五、六个10亿分别用了100年、30年、15年、12年、12年。人口问题反映了人口数量与环境容量的矛盾。(2)自然资源消耗、短缺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按自然资源的物质属性,通常将其分为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二类。“资源危机”主要表现在非再生性资源的枯竭、短缺、污染,可再生性资源的锐减、退化、濒危。其中,土壤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等问题尤为突出。(3)环境污染所谓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引入环境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