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0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0篇)【第1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教学本文时,通过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学生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教学一开始,我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要求学生和我一起书写课题,并***导入:看到“圆明园”这三个字在你的头脑里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学生想到了它昔日的辉煌,想到了它被毁后的废墟,这样一座完美著名的皇家园林却被侵略者无情的毁灭了,正像文中所说,“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采用这样***的导入,首先使学生一开始就在思2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迅速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去。顺利的进入第二部分的学习。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圆明园这么美,但却被无情地毁灭了,在感受了圆明园的美之后,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最可恨,在学生畅谈感受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最后回归第一自然段。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学生心中升腾起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给学生时间朗读,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3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在教学中,通过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圆明园离我们非常遥远,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毁灭,仅仅借用文字资料激发不了学生的情感,但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奇珍异宝、辉煌建筑复原图来引导学生理解辉煌部分就容易多了。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如果在此时,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会更好,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会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无需过多指导了。因为在教学时拘泥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体验没有充分拓展开。在课上如果安排学生动笔下下自己的感受就更好了。【第2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了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授课时的成功之处以及不足主要由以下几点:一、由生字到生词,进行初步感知在讲这篇课文一开始,没有设计过于复杂的导入形式,直接开题导入,紧接着出示单个4生字“瑰、剔、瑶”,由学生们从文中找出相应的组词,例如,在讲第一个字“瑰”时,学生立即说出“瑰宝”,在这里渗透“瑰”的本义——美玉,然后让学生们自己猜想“瑰宝”的含义,在课堂上,学生们的思维打开,基本能够围绕瑰宝的含义说出自己的看法。在教授“瑶”时,我备课时就想到,语文课还需要向学生们介绍一些课本之外的文化知识,因此,简略性地向学生们介绍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三座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杖,还有一座叫云台,他们住的地方很漂亮的,叫瑶台,这样的文化渗透非常有利于学生们拓展视野、开阔眼界,听起来也津津有味。这样由字到词的讲解,更有利于学生们对全文的理解。二、以圆明园的毁灭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在授课时,我重点抓住最后一自然段,以此来贯穿整个课堂,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圆明园的毁灭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耻辱。。在初读完课文之后,我让学生们从整体上把握这篇文章,问道:“你读这篇课文心里边是什么滋味,心里觉得怎么样?”我原本以为,学生只会答出感到惋惜,为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的毁灭而感到可惜,没想到,杨鲁豫竟然说出了“愤恨”,我乘机引导,痛恨谁?很多孩子说恨英法侵略者,仅仅痛恨英法侵略者吗?学生很难想出来,在这里我引入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皇帝叫咸丰,英法联军打来的时候,咸丰皇帝早就跑到热河去了,这激起了学生们对皇帝乃至整个清5政府的愤恨。这样直接将学生们的思维引向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让学生们朗读,读出他们内心的愤恨和痛心。整个过程比较自然流畅。读完之后,由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语言和文字来想象画面,学生们的思维立刻被打开,你一样,我一语,在这样的交流氛围中,逐步体会到了英法侵略者的丑恶嘴脸,以及当时他们火烧圆明园时的惨烈情景。不仅如此,在讲解前面圆明园的辉煌之后,我也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以及对英法联军更深层的愤恨。以最后一段作为线索,学生们的情感容易一次又一次地得到升华,在此过程中,体会到我们不能忘记近代落后所受到的耻辱,要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而振作。三、朗读指导不到位在本节课中,对最后一自然段的朗读是重点,这节课下来,这段总共朗读了四遍,可是孩子们并没有有特别明显的情感上的起伏,这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我指导上的不到位。因为在2-4自然段,描写昔日圆明园的辉煌,教授时没有作为重点,学生对圆明园的辉煌体会并不深刻,自豪感就不够浓郁,因此造成愤恨之情没有彻底迸发出来。本节课有进行比较成功的地方,当然也有不小的不足,或许,通过影片或者声音的形式更容易激发学生们的情感。【第3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首次参加了七小的青年教师比武,并且荣幸成为了第一个上课6者,带着些许的激动和些许的忐忑进入了备课和上课的环节。在听了教研员精炼的点评,听了其他同事的课后,让我对自己的这一节语文课,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感悟,反思自己的教学,做如下小结:一、钻研教材、把握文本,上好课的前提茫然的选择了《圆明园的毁灭》这一篇课文,只是觉得自己上这节课比其他的课文更适合自己。于是坐下来,研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写作时,首尾呼应,题目是“毁灭”,但主要写它的辉煌,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这样一篇充满人文内涵的课文,我怎样去落实人文和工具性的统一呢?别一不小心,变成了一堂品德课。所以,我反复的读课文,寻找课的支点、训练点、切入点。让语言文字训练有机结合在人文情感的熏陶之中。所以,我的目光聚焦在“不可估量”四个字上。以此为支点,支撑起整堂课。之后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不断地敲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用方式去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下文的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根据学情,有机选择教学策略一个多月下来,应该说和班中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默契,但是时间不长,心中没底。尽管,我在备课的时候,还是很多地方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做了很多的修改,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表现并不在我的意料中。让我觉得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居然无法解答。例如:7第四自然段过渡句的学习,学生对过渡句的了解很浅显,我引出这句话的时候,以为是水到渠成,没想到学生却无法提出来。课后,我一直在反思原因。发现这次上课,我只考虑到了自己的准备,却忽略了学生的准备。由于放假的关系,上课前一天我只有一节课,匆匆完成第一课时,学生对课文真的不熟练。加上训练和值周的小干部,仅有的一个早读时间,人少了一半,以至于学生对文章的不熟悉,也是出不来的原因。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及时生成,调换了两个环节,虽然,看上去好像是我对教学环节的漏教或记错环节,但是我想课堂本身就是预设和生成的共舞。教学不可能永远都在预设之中。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欲望1、创设情境。在学生汇报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情况的基础上,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创设情景,铺设好情感场,使学生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思想上产生强烈振动,迅速投入到与课文内容相应的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正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与影响,学生此时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2、创设问题情景。质疑问题,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教师帮助梳理,最后确定为本课堂的三大学习主题,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又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以学定教,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3、独占鳌头,读中理解,读中悟情,以读传情。不可估量内心8惋惜的读;圆明园宏伟的建筑,数不胜数的历史文物的自豪读;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悲愤读,看到所有一切化为灰烬句式转换读,多种读的形式变化,情感的变化,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悟情。尤其是第三自然段的改变朗读,加上图片的出示,学生的情感一下就被调动出来,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总想,在一堂课中我留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暑假细读课程标准,更感受到要在一堂课中,落实那么的多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我想就从“一课一得”入手吧!【第4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以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为基础,教学中主要以“学”为中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圆明园已从人类社会中消失了,昔日的辉煌已无法再现。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为了让学生切实有效地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一)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颇具人文色彩的环境来辅助教学。上课一开始,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一幅烈火燃烧下“圆明园的毁灭”的课题图。大火燃烧在圆明园,更燃烧在学生的心田。接着,在悲凉的乐曲声中,播放了一系列圆明园的废墟图。目睹此景,学生禁不住发问: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带着一串问题,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高9涨起来,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这节课的朗读训练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把学生带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后,他们面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读出了赞美、自豪之情,面对圆明园的毁灭,读出了痛惜、仇恨之意。学习学习(二)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要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来收集信息,运用信息。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在教学时,我又创设了一个情境,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将全班同学分为了历史学家组、建筑学家组、艺术学家组和政治学家组。学生可以任意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与组员们一同整理、研究自己收集的资料。培养了学生获取、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这节课的作业就是让学生针对关于要不要重修圆明园这个问题,把自己的想法,观点写下来。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