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32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材料: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教学时,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教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教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果拿书表演,又不太好。”学生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就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教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学生的头。果然,这个学生表演的非常出色。问题:(1)结合材料,评析该教师的做法。这位教师的做法保证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值得我们学习。首先,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型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教师热爱、关心、尊重和信任学生;教育学生是,教师既利用权威,也利用自己的学识、才能和品德;学生理解和尊重教师。在民主型师生关系中,师生交往较多,互相支持配合,关系融洽、密切。材料中,教师耐心倾听并肯定学生的意见,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体现了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其次,该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材料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认真听取学生的想法,并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教师的这一做法使得学生在表演中表现的非常出色,也使得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后,该教师遵循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材料中,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后肯定了其想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结合材料,谈谈教师应如何保证课堂教学中的预设性和生成性。教学做为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其过程自然具有预设性。教学过程的预设性是指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教学方案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学方案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教师理解和钻研教材时,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把握好作者编写教材的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创造。预设性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科学性。材料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组织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体现了教学过程的预设性。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指在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合作、对话和碰撞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材料中,教师在学生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状态时,灵活机智地应对,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生成性。22、材料:小学生小亮很想学好数学,但数学成绩一直很差。小亮虽然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但数学成绩依旧没有起色。近期,班主任发现小亮上课变得不听讲,还时不时扰乱课堂秩序,不按时完成作业,数学老师催促也不见效,之后连续几次数学考试都是班上最后一名。班主任通过与小亮谈话了解到,在经历了多次数学考试失败后,小亮发现学习努力程度与数学考试成绩没有关系。小亮表示对提高数学成绩自己完全无能为力,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也不再愿意下功夫学数学了。问题:(1)你认为小亮在学习上是否出现了习得性无助并说明理由。材料中,小亮在学习上的表现是典型的习得性无助状态。习得性无助是指连续的失败体验导致个体产生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材料中,小亮在经历多次数学考试失败后,发现成绩和自己的努力没有关系,对于提高数学成绩自己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是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导致的习得性无助状态。(2)你如果是小亮的班主任,该如何培养他的学习动机?结合材料中小亮的情况,作为小亮的班主任,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小亮的学习动机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我会根据小亮对数学特别感兴趣的特点,实施启发式教学。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我会对小亮因材施教,布置适合小亮学习水平的作业,使小亮的动机水平处于最佳的状态。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我会利用小亮试卷中的错误,给予恰当的反馈信息,让小亮认识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我会指导小亮进行正确的学习归因,将成绩不理想归因为努力不足,而不是能力不够,鼓励小亮通过努力,迎头赶上。⑤设置合适的目标。我会针对小亮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与小亮讨论过去设定目标的实现情况,并以此为参考设定一个新的目标。⑥表达明确的期望。小亮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被评价以及成功之后会有什么收获。⑦对学生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我会对小亮和班级中的其他同学开展竞争教育,激发小亮努力学习数学的学习动机。33、材料:某小学老师在给学生讲长方体表面积时,拿出卡纸做到长方体,问:“这是什么图形,要做这个长方体需要多少卡纸?”学生一时茫然,老师给学生启发说:“你看它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学生看过之后作答:分别计算出6个面的面积,然后相加。老师又问大家:“是否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同学们又很茫然,老师拿起剪刀,按照一条棱剪开,平铺。学生看过之后纷纷计算出了答案。(1)在上述材料中,老师的做法主要体现了什么的教学原则?上述材料中主要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老师通过提问,积极引发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引导学生实践和思考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教学中贯彻该教学原则应注意哪些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44、材料:小红原来的成绩处于班级的中游,虽然她比较内向,但她学习很认真、努力。从这个学期开始,班主任老师发现小红变得比以前更加内向、话更少了,经常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独自哭泣,学习成绩也急剧下降。班主任老师经过了解,发现小红的父母离异了。小刚原来的成绩一直处于班级的前十名,但他因为在一次数学课上被老师当众指责之后,开始在上课时睡觉,学习态度开始变得不认真,成绩也大不如前了。小红和小刚学习成绩的下降让班主任很苦恼。(1)请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小红和小刚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由低到高的七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大多数人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之后才会追求高层次的需要。材料中,因为父母离异,所以小红的归属和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小刚因为被老师批评,所以其尊重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因而这两位同学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导致学习成绩下降。(2)如果你是班主任,针对小红和小刚的情况,你会通过什么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如果我是班主任,我会去帮助小红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一方面我会主动地关心小红,给予其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同时鼓励小红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另一方面我也会和小红的家长沟通,让其家长给予小红更多的关注和关心。我会帮助小刚满足尊重的需要。我会主动找小刚谈话,帮助他正确看待老师的批评,同时也积极与数学老师沟通,了解事情的原委,并做好协调工作,解开小刚的心结,促进小刚与任课教师形成良好的关系。另外,我会肯定小刚过往的成绩,鼓励小刚继续努力学习,让他感受到尊重与关爱。55、材料:有一天,三年级(2)班的王小明同学在自习课上大声喧哗,不仅不听值日学生干部的劝告,还反唇相讥。值日学生干部要将这位学生拉到讲台前站。结果两人闹别扭,在教室大吵大闹。这时班主任进入教室,见到这种状况并没有立即批评他们,而是咳了一声,同学们见到班主任都乖乖滴坐到了座位上。老师假装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说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这一句大家都熟悉的句子,一下子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他们的吵架也在大家的小声议论中慢慢淡去了。(1)请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材料中的王小明同学与值日学生干部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小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弱,无法意识到纪律的重要性。他们虽然形成了初步的道德观念,但缺乏正确的道德意志或道德行为。材料中,王小明同学在自习课上大声喧哗,不仅不听值日学生干部的劝告,还反唇相讥,是这场传统的导火线。第二,班干部管理没有采取正确的工作方法。材料中,学生干部虽然责任心很强,但方法不当,致使双方矛盾恶化。不仅没有很好地处理纪律问题,反而使自己和其他同学产生了争执,造成了不良影响。(2)班主任应该如何调解班干部和同学间的矛盾?班干部是班级的领导核心,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一旦班干部和同学发生了矛盾,班主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解决矛盾的过程变成一种对班干部和其他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首先,班主任要帮助班干部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班干部的作用是组织、维系同学之间和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组织大家共同参与班级事务。班干部在处理事情时,不能简单地模仿老师的方式方法。其次,班主任对班干部要严格要求,不能姑息和溺爱,防止给同学留下偏袒班干部的印象,以免造成学生间的矛盾。最后,班主任要指导班干部学会良好的沟通技巧,比如善于倾听,换位思考,当大家情绪都很激动的时候,不要当堂驳斥同学或与同学发生争论。作为班干部,有时候可以批评同学,但要注意技巧,要明白批评绝不是“贬低”。66、材料:新课程实施后,教育界提倡“对话教学”“互动教学”,使“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现象减少。但教师又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有些老师为了上课能更好地按照预定计划进行,往往把问题答案限制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内,对于超出自己熟悉范围的答案,就拒绝采用。教师总是在等待更确切的答案,要么一个勇敢地提问下去,要么直接提问能够准确回答的学习较好的学生。而对于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会打断他们的错误回答,或叫另外的学生回答,或教师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长此以往,学生会感到沮丧而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1)评析材料中出现的“满堂问”的现象“满堂问”是对“满堂灌”的矫枉过正,是错误的教学方式,其实质仍是教师中心论。①在“满堂灌”的课堂中,教师把“提问”作为组织教学的手段,频繁发问、追问,表面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师生互动的目的,但“满堂问”的问题量多而质低,学生受益不多。教师把提问看成了启发学生的唯一方法,过分追求发问形式新颖,疏于对问题的精心设计,不注意选择提问的内容、对象、时机、方法等。②在“满堂问”的课堂中,教师用自己设定的“问题”领着学生去找寻一系列预设好的“标准答案”,其实质仍是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只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脱离学生的实际,以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③“满堂问”的课堂体现出传统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单通道的授受关系,呈现出“我讲你听”的专制型倾向,导致学生的被动接受和师生关系的紧张,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仍然无法自主学习,只能被动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内容。(2)谈谈材料对你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何启示材料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正确运用提问。根据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在课堂提问时,一方面要能够“抛砖引玉”,确保提问的问题在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范围内,让每一个问题都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注重问题的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让学生乐在其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公平对待学生。一个班级中必定有优等生和学困生,尽管学生存在不同的层次,但是教师不能戴有色眼镜。教师对待所有不同水平的学生要一视同仁,既要帮助学习好的学生更进一步,也要对学困生抱有希望,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鼓励和期望,避免班集体产生短板效应。③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在知识接受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理解也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根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