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礼仪案例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关于教师礼仪及作业布置的四个案例教师礼仪案例一李老师是我初中的数学老师,他是个已有几十年教龄的资深教师。在教学上,他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因此,我们班的数学成绩在全年级段中较为突出。如此优秀的教师,理应受到同学们的尊重,但是那时候我们总在私底下嘲笑李老师。我们嘲笑的是李老师的一些行为礼仪。有时候,他课上到一半嗓子不舒服了,就直接把嘴里的痰吐在地板上。我们都觉得恶心极了,可他自己却还能泰然的继续上课。不仅如此,李老师有很重的口气,我们觉得他的口气难闻,便很少在课后问他题目。【分析处理】李老师的的行为举止是有违教师基本礼仪规范的。教师礼仪,是礼仪在教育行业履行职能工作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是教师必须遵行的行为规范。而李老师的行为则与教师礼仪中的仪容、仪态礼仪相违背了。我认为李老师是一位拥有很高教学水平的老师,但是他的外在形象却会使他的教学效率下降。一位穿着得体,举止文明的老师会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反之则会使学生产生反感与厌恶。李老师随地吐痰的行为本就违反了基本的文明规范,作为一名教育者,这会给学生建立一种反面的教材。而他在个人卫生上也有所不足,保持基本的整洁是对学生的尊重。在我看来,李老师是随着教学水平的提高,而逐渐的对自身外在形象礼仪忽视了。因此李老师应当重新树立起一种内外兼修的自我提升观念,在注重内部教学水平的提升的同时还要注重自己的外部形象,由此得到学生的由心尊重。【反思领悟】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当同时注重自己的内部素质与外部形象。一些日常的礼仪小细节,直接体现了教师文明程度与文化素养。而且教师礼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水平。一名遵循礼仪规范,有良好的教师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老师,才符合教师职业的需要,才能赢得更多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同时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因此,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教师礼仪案例二冯老师是一位高中的政治老师,在学校工作努力,为人勤俭节约,学校领导对他抱有很大期望。可是,据笔者高中三年所知,该老师在学生中很不得人心,很多学生都不喜欢他,甚至常有学生到校长处要求更换教师。他存在哪些问题呢?冯老师平时穿衣随便,不修边幅,头发常常油腻腻,衣服经常一个学期一套穿出头,脸上也是常常油光满面。以致如果有一天,冯老师穿戴整齐,学生的注意力都聚集在当天将有什么大事发生上而不能静心读书。他还喜欢吃大蒜之类有味儿的食物,和学生讲话经常“带味儿”。上课时,冯老师习惯性懒散地靠在讲台上,等等。一篇教育新闻曾报道,一位小学英语女教师人靠衣装,出名靠报道,俨然一个时尚潮人的派头。【分析处理】上述两个案例表现了两个既然相反的教师形象,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现代教师在自我定位上、教师正确的礼仪上认识不清,不知道到底何为合适的教师礼仪。礼仪是“礼”和仪的统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为了表示尊重与友好而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交往程序。教师礼仪,是礼仪在教育行业履行职能工作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教师在教书育人岗位上向受教育对象开展教学、育人工作时的有形象化、规范化的正确做法。但在上面两个案例中,两位教师显然没有做到遵守合适的教师礼仪,成为学生的表率。【反思和领悟】歌德说过“一个人的礼仪‘就是一面找出他肖像的镜子”。英国教育家培根说“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就是美的诠释。教师礼仪作为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为教师在履行教育职能过程中使自身的行为符合教育对象的培养要求提供了依据,教师不仅要“知书”,而且要“达礼”,知行合一,才是人民教师应有的道德。在我看来,首先,学校要提高准教师学习的教师礼仪的重视程度,对师范生进行专业的教育。在教师方面,教师要遵循真诚与自律原则和适度从俗原则,不可与案例中的冯老师一样随随便便,邋邋遢遢,要求进行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对照、自我反省,尊重学生的同时尊重自己,强化职业道德。也不适宜同那名女教师一样赶潮流,要明确角色定位,注意形象效应,在着装上要求能体现教师特色。当然,教师礼仪不仅包括着装方面,而且包括言谈举止等方方面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应成为学生的表率。合格的教师礼仪要做到以下六点:一、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二、谦和有礼、尊重家长;三、关心同志、礼貌待人;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五、举止大方、仪表端庄;六、说话和气、语言文明。作为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生,必须遵守这些规范,这既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也是对自己和他人尊重的体现。教师作业布置案例一刚入学两个多月,家住朝阳区的小学一年级学生晶晶就哭了好几次鼻子,“欺负”她的不是别的,而是过多的家庭作业。日前,她的爸爸李力致电本报,表示过多的作业不但让孩子吃不消,家长也跟着遭罪。“孩子才上一年级,每天做作业就要2个小时,今天更是达4个小时!没时间和父母一起感受亲情,没时间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今年9月,晶晶进入朝阳区一所知名小学读一年级。结果,刚刚开学三周左右,老师就开始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了,“每个孩子还让买了一套《黄冈小状元》”。然而更让他感到心里添堵的是,每天孩子还没放学,老师就会把孩子当天要做的家庭作业以短信的形式发到自己的手机上,并且告知一定要督促孩子及时完成、按时上交。“老师是群发的,班里的每个家长都会收到。”他说。西城区北礼士路一小校长史丽薇告诉记者,学校之所以选择把学生的作业交代给家长,是担心孩子年龄太小,缺乏自律,“一时玩得兴起,可能就把做作业的事给忘了。”他进一步解释说:“孩子会忘,但家长不会忘,学校这么做也是出于现实考虑。”据李力介绍,晶晶每天在爷爷奶奶的照料下吃完晚饭,都会等着爸爸妈妈回来辅导自己写作业。有一次适逢李力和爱人都在单位加班,结果孩子等到晚上9点多还不敢睡,“因为作业还没完成,我还没有在作业本上签字。”李力说。更让他感到不满意的是,家长签了字,孩子把作业交上去,往往是“泥牛入海”,“老师既不会批复,也没有其他形式的反馈。”【分析处理】对于老师给家长布置作业这一现象,首先必须明确指出的是,家庭教育固然重要,学校教育也的确需要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但是,以上案例却显示老师把学校教育应当承担的责任甩给家长,命令或要求家长成为孩子的“课外辅导老师”。其次,孩子不是完成作业的机器人。老师要么不给小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要么布置的作业应该是精选的、少量的。否则,就会让学生沦为完成作业的机器人,并让家长也卷入其中。一味地、不经精选就粗劣地布置作业,让孩子不快乐,并让家长陪着痛苦的“中国式作业”,必须尽快休矣!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校长、老师应该一同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最大程度地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精神压力,让孩子们快乐成长【反思和领悟】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接受教育的重点不是学习文化知识,而是游戏。通过与同龄人一起做游戏,或与大自然接触,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意义。如今,一些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就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孩子即便要学习文化知识,老师也应当立足于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给孩子更多的启发,而不应当过早给孩子施加太多负担,给孩子造成精神压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很多知识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就完成学习的过程。教师应当立足于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力争在课堂上就让孩子充分掌握相关知识,这样下课以后他们就可以享受自己的时间。教师作业布置案例二有多年老同学从远方来拜访,刚一进门,就急匆匆地问我,“你家电脑在哪里”,我指给他后,立即扑上去,急匆匆地操作起来。我问他什么事情那么急,他苦笑,孩子老师要求上网上学校,得马上注册好。还有一次,在网上用QQ传东西给朋友,对方说,QQ一般不怎么用,只是现在孩子上学,老师成立了QQ群,经常在里面要发布指示,所以经常得上去看看。还有一位朋友的小孩刚上小学,朋友珍惜小孩子的天性,并未在学龄前教给孩子很多文化知识。今年进入小学之后,发现老师是按家长已经给孩子预习的前提进行讲课,速度非常快,讲解的内容也相对简单,孩子一时适应不过来,家长就只有担负老师的责任,在家进行课后辅导。【分析处理】老师给家长布置作业的理由似有非常充分:学校仅在孩子整个生活的一小部分,学校教育必然只是孩子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家长配合天经地义。不过,学校要求家长帮助教育小孩尊重老人、热爱生活、讲礼貌等等,都没有问题。在品格与道德等方面,家长的言传身教的作用与价值大过学校的灌输,这对每一个家庭,也是可行的,但是,在文化教育方面,学校要求家长辅导却是不合理的,文化教育应由学校负担。现实的情况是,现在的孩子从早上8点到晚上4、5点,都在学校,时间已经足够完成教学计划。在学生减负改革中,低年级学生更是无需在家学习。其次,这对家长提出了过高的要求。现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有些已经需要动动脑筋,转上几个弯,学生家长素质必然存在差异,有些家长能够解决,但对于另外一些家长,很可能超过了他们的能力。这个时候,辅导、帮助预习的要求已经带有歧视性意味,对于家庭文化素质不高的学生并不公平。而且,在国家的教学规范上,并没有家长的强制性义务,但对老师的教学内容却以教学大纲提出了条文化的规定。也就是说,即使在家长不配合的情况下,老师也有义务完成教学任务。【反思和领悟】教育管理当局应该对班级这个特殊社会之中大量无形资源进行研究,并且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老师对班级小社会影响的伦理规范,对老师的行为做出更为规范、更加仔细的规定,特别在小学中低年级中,由此,限制老师向家长转移工作,甚至进行各种利益诉求的能力。从技术上来看,老师之所以能转移工作,在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容易。过于紧密的联系会对家长造成负担与压迫,比如QQ群、微信群这样的全天候联系,对家长是存在压力的。实际上,向家长通报学生诸如没有做作业、迟到等异常情况,拨打手机就可完成。那么,既然如此,建立这种持续性的、不间断的联系是必要的吗?当老师仅仅通过学生日常书面途径联系家长的时候,他们对家长的影响力就会减弱,不管是转移工作量,还是利益诉求的程度都会大大弱化。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