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深圳创新取发展真经的考察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深圳创新取发展真经的报告11月24日至26日,市委书记夏锦文率团赴深圳考察,学习“创客之都”“创新之城”先进经验,更深层次推动思想解放、谋求机遇共享、深化产业合作,促进镇江创新发展、开放发展。近日,夏锦文书记在调研报告上批示指出:“深圳的创新可观可感、可仿可学。”现本刊予以转发,供参考。学习考察期间,代表团实地考察深圳国家高新区、深圳虚拟大学园、腾讯集团总部、南山智园,赴华大基因和佛山美的集团推进项目,并成功举办镇江(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对接会,推进重点合作项目60多个,其中集中签约14个,总投资72亿元,为我市“十三五”加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市委常委、镇江新区党工委书记李小平,市委常委、副市长蒋建明,市委常委、秘书长李雪峰,各辖市区党委主要负责人,市发改、经信、科技、商务、台办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活动。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虎陪同考察,并与代表团座谈交流。一、收获成效零距离感受创新脉动、触摸创新经验、聆听创新智慧、启迪创新驱动、招引高新项目,是代表团此行首要目的,也是最大收获。深圳很多先进思维和创新措施,都让我们耳目一新,值得回味。在经济下行的大形势下,深圳去年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0.3%,今年1-10月份更是保持32.8%高速增长,其“引领型发展”创造了“风景这边独好”的奇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改革创新、“敢为天下先”,是深圳精神的内核。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圳演绎了由要素驱动到投资驱动再到创新驱动的发展“三部曲”,取得巨大成绩。深圳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勇于突破、先行先试,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高新技术服务业发展、科技和金融融合、文化与科技结合、发展民生科技、科技型企业孵化载体、科研机构等方面,积极探索发展新思路、新体制、新政策、新措施,先后出台科技创新“1+10”“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等70多个具体、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文件。同时,着力构建“全产业、全链条”公共服务和政策体系,深圳的创新创业者在创客活动及创业初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各阶段,都能够找到对应的扶持政策,“只要路走对,一路都有支持”。高效灵活的体制机制、高度透明的政策环境,为创业投资者提供了肥沃的创新土壤,催生了企业创新积极性,激励了众多知名高校院所踊跃赴深圳设立科研分支机构。整个深圳大地到处涤荡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奋进曲。创新发展的强动能和优质态令人赞叹,这也是我市要取的“真经”。开放是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支撑。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深圳一直引领时代风气之先,在经历了初期对外开放阶段、特别是CEPA签署后,迎来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对外开放合作新时代。深圳开放与创新双轮驱动、互融共进。我们参观考察的每个企业和所到之处,都能感受到强烈的开放气息。在开放带动下,思想观念领先、产业发展领先、平台载体领先、科技创新领先、金融保险领先、社会管理领先。尤其是与香港优势互补,形成新的集聚效应与跨国公司投资的蜂拥效应,成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更大规模的集聚地和营商中心,并互动发展为总部经济圈。深圳国际化理念和开放浪潮已经融入经济发展、文化生活和社会每个角落,并正在成为我国重要的区域国际化大都市。实干是兴邦之本。拓荒牛雕塑,是深圳的象征。深圳的发展,更多得益于脚踏实地干出实绩。从产业和城市科学规划上看,规划一经确定,则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深圳注重立足实际,勇于审视自身不足,不断“否定”和完善自己,做到“发展缺少什么,就解决什么;发展需要什么,就配置什么”。上世纪90年代,及时从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转型;进入新世纪后,大力引进研发机构,率先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积极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超前部署生命健康、海洋开发、5G通信等未来产业。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相互匹配,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真正实现“政府做服务员、市场做裁判员、企业做运动员”。深圳的科技创新做到了“六个9”: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专利生产于企业,90%的研发在企业,90%的投入在企业,90%的人才在企业,90%的成果在企业。深圳对中小微企业管理比较宽松,对他们的各类限制、干涉和检查都很少。科技金融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深圳创新创业的活力,还得益于科技金融和创业投资的发达。目前,深圳投资机构超过1万家,包括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和产业引导基金,创投资金超过1万亿元,金融产业占GDP比重达到14%以上。深圳市政府每年科技创新投入达40-50亿元,近年来财政扶持方式也在逐步转变,不断加大与银行、风险投资等机构合作。创业投资高度发达,促进了创新创业的蓬勃发展,“只要项目好,不愁找不到钱”,由此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和创业者愿意来深圳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作为典型的移民城市,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是深圳的文化。集聚海内外创新资源为我所用,成就了深圳的飞跃。近年来,深圳先后引进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等为代表的一流研究机构,设立由57所海内外著名院校组成的深圳虚拟大学园,建成各类创新载体超过1100家。这些研发机构和载体,成为全球科技资源与深圳产业需求之间的纽带,全球科技成果在深圳转移转化的重要基地,有效解决了原本深圳创新资源极度匮乏的问题,迅速从“科技沙漠”转变为“科技绿洲”。当前,深圳正大力实施“孔雀计划”,加快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打造中德产业园、马六甲产业园、莫斯科特色学院和“信息丝绸之路”。二、经验启示面向“十三五”,镇江作为苏南城市,肩负着走在“五大发展”前列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出路,向开放要空间。这次考察招商,我们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启示:学习深圳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产业兴,城市兴。深圳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迅速地将创新成果产业化,其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让创新更加便捷。经过30多年的积累,深圳已拥有较为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了硬件领域科技、资本、信息、人才的聚集。当前,我市要利用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产业发展机遇,以80个产业“三集”园区为主抓手,重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大力引进和培育龙头项目,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加强企业创新研发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企业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学习深圳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深圳的发展,得益于充分遵循市场和客观规律,对于企业和市场的事情,坚决交给企业和市场自己去完成。深圳不提倡给某个企业特殊照顾,而是鼓励企业“首先要自己学会游泳”。我市已拥有图南合金、大全集团、航科复材等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下一步要在引导和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上下功夫。特别是政府机关要切实简政放权,把该管的管好,把该服务的服务好,实行“一门受理、全程代办”保姆式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学习深圳深化科技与金融融合,助推企业创新发展。深圳是全国性金融中心,金融产业绩效、金融机构实力、金融市场规模和金融生态环境一直排在全国前三名。我市要学习深圳经验,大力发展创业投资,设立天使投资和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加强政府资金与银行、保险、投资机构的联动。建设科技金融服务中心,采用政府购买、提供公共服务等模式,帮助中小微企业更加便捷地融资。完善30个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建设内涵,打造30个市级以上众创空间。鉴于创投基金及天使投资等风险性较大,我市科技金融尚处于启步阶段,各辖市区要解放思想,加大扶持力度,重点研究设立风险池基金,并不断滚动扩大,全力助推企业创新。学习深圳加大政府科技投入,提高资金保障能力。深圳市财政投入科技创新的资金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201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64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02%,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而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只有81.25亿元,是深圳的12.8%,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5%。我市宁可在其他方面紧一紧,也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围绕全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建立重大科技专项,成立航空航天、特种船舶等产业引导基金,让有限资金发挥更大效益。落实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高新区建设等专项资金,相关辖市区要积极配套,发挥引导带动作用。学习深圳开放与创新同向发力,推动对外开放向纵深拓展。深圳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杰出代表,全方位与国际接轨,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全球竞争。目前累计到位外资800多亿美元,260家全球500强企业落户,外贸出口连续22年位居全国首位。我市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外开放相对还是“短板”,但我市综合保税区、中瑞生态产业园离世界很近,还有八大对台合作载体等一批开放平台,发展基础好、创新活力强,要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推进企业、人才和城市国际化进程,加速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三、工作建议关于下一步工作推进,提出如下四个方面建议: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依靠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力。一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围绕“中国制造2025”“九大产业”和“互联网+”,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承担,加强产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编制镇江九大产业技术路线图,强化应用性、竞争性研究,及时提出创新方向和路径;超前部署未来产业尤其是大健康产业,推动设立华大基因长三角生命经济研究院,把握基因技术发展趋势,在未来发展上抢占先机;充分发挥“孵化+创投”功能,帮助中小微科技企业加快发展,力争“十三五”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一番,总数达1000家。二要加快创新载体建设。突出“131”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载体,以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按照“一区一特色产业”要求,加强“一区十四园”产业统筹规划,不断优化全市空间和生产力布局。理顺镇江高新区管理体制,从有利于整合全市科技资源、快速推动高新区建设、引领镇江发展的角度,尽快明确体制,及时启动区划调整;加快科技创新一条街、睿泰数字产业园建设,打造五洲创客等众创中心。积极推进主城区“一体两翼”产城融合,推动省级高新区在3个辖市全覆盖。三要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积极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企业主体、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的协同创新体系,着力推动国内外创新成果向镇江转移和转化。强化校地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高校院所创新源头作用,加速引进创新机构、高层次人才和科技成果;建立镇江市与宁镇扬高校产学研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和高校优势学科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大力提升高校科研成果在镇转化率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各辖市区加快建设大学科技园或大学生创业园,作为对接国内外高校院所的重要平台;落实科技成果处置权改革和股权激励政策,细化宁镇扬高校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政策措施,鼓励专家教授通过在企业兼职、参与入股等形式,参与本土企业产学研创新活动。明年组织开展百个企业进校园、百名教授进企业“双百活动”。借鉴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运行方式,组建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实行“总院+分院”模式,成熟一个启动一个,明年争取有一个分院进入省院专业所预备名单。四要加快推进在手重点科技项目。对2016年选排的60个科技创新重点项目,明确推进目标、责任单位,建立每月调度机制和督查考核制度,挂图作战,跟踪推进,发挥科技创新项目带动示范效应。全力推进扩大开放。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总体战略布局,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并举,引资和引技引智并重,一二三产业齐上,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增创发展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一要坚持把深圳作为我市招商引资引技引智重点区域。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资金、项目、技术、人才、信息集聚,同时毗邻香港,又靠着台资企业密集地东莞,我市要始终把该区域作为招商的重点地区,建议每1-2年在该地区都要组织1-2场较大规模的专题招商活动。重点强化产业招商,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主攻总部经济,发展高端产业,补链强链,形成“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动一批”的“乘法效应”;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