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唐诗五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习目标12唐诗五首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指的是唐代以前形成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歌形式,有四言体、五言体、六言体和七言体等,大致押韵,不讲究平仄,句数不限。其发展轨迹大致为:《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知识链接近体诗是隋唐出现的新诗体,有绝句、律诗两种。律诗通常为八句(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绝句为四句。根据每句字数可分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律诗是格律诗的一种,有五律和七律之分。五律每句五字,八句共四十字。七律每句七字,八句共五十六字。律诗两句为一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且只押平声韵。野望作者介绍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其诗多以酒为题材,嘲讽周孔礼教,流露出颓废放纵的消极思想,表现对现实的不满。王绩于隋末举孝悌廉洁及第,除秘书正字、扬州六合县丞。简傲嗜酒,屡被弹劾。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今属山西万荣)之时。背景资料1.订正字音东皋()徙倚()落晖()驱犊()带禽归()检查预习gāoxǐyǐhuīdúqín2.词语释义薄暮:徙倚:落晖:犊:采薇:傍晚。徘徊。落日。采食野菜。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遂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小牛,诗中指牛群。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朗读指导整体感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这片自由的山野。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作用: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内容探究2.诗人眺望原野,看到了哪些景色?诗人是怎样描绘眼前之景的?所见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1.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这一角度,赏析《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联。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的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品味赏析2.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和追求?这两句写牧猎者虽相见却不相识,表明自己甘愿过“采薇而食”的生活。这两句运用典故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仿徨。表明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伯夷、叔齐那样的隐士近景远景结合,静景动景结合。“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静态描绘,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上唯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接着,诗人的笔锋又转向动态的叙写:“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此联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写法探究《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总结首联:写诗人百无聊赖、仿徨的心情——抒情野望颔联写薄暮中所见景物——写景近景和远景结合颈联动态和静态结合尾联: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之情——抒情结构图示黄鹤楼崔颢(704—751),汴州(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其最为人称道的诗作就是《黄鹤楼》,据说李白曾为之搁笔,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其诗四十二首。作者介绍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有“天下绝景”之称。它是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如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登楼游赏,吟诗作赋,留下不少千古佳作。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曾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1985年,修葺一新的黄鹤楼再次屹立在长江之滨,其丰姿令人振奋。知识链接1.订正字音崔颢()昔人()千载()萋萋()鹦鹉()检查预习hàoxīzǎiqīyīngwǔ2.词语释义昔人:去:空:悠悠:晴川:历历:萋萋:乡关:烟波:离开。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飘飘荡荡的样子。徒然,白白的。晴日里的原野。分明的样子。草木茂盛的样子。故乡。烟霭笼罩江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朗读指导通读全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整体感知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那一句?引用神话传说有何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首联引用神话传说,运用黄鹤楼乃是仙人遗留下来的胜迹,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鹤去楼空,物是人非,使诗人心间蒙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内容探究怎样理解本诗的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所指甚明,实指“仙鹤”,还有“一切”之意。“不复返”涵盖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诗人对世事难料的嗟吁叹喟。“空悠悠”写出时间的渺远,“千载”写出时间的无限性。更加催生了乡愁。3.说说你对“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的理解。写诗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所见的景物,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进一步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好铺垫。4.诗人在最后感叹“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他又在愁什么呢?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1.“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强调时间上的渺远。表达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品味赏析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本诗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思乡愁绪。3.颈联写登楼所见的繁荣景象,而尾联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1.前两联中出现了三个“黄鹤”,两个“空”字,会不会显得重复啰嗦?试分析。不会。“黄鹤”一词反复出现,形成音节上回环往复的特点,使整首诗的开头具有音韵美。第一次提到“黄鹤”,是虚写,写过去传说中的黄鹤(楼)。第二次提到“黄鹤”,是紧接第一句并与之呼应,是实写,是写现实中眼前实际存在的黄鹤楼,虚实相结合,加深了人去楼空的落寞之感。第三次提到“黄鹤”,又是虚写,这四句虽三次用“黄鹤”,两次用“空”,虽不合格律,却浑然天成,给人的感觉是流畅自然、声韵协调、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亦无“拗律”之感。诗人不仅没有因形害意,反而“以意得形”。鉴赏评价2.李白看了崔颢写的《黄鹤楼》后曾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浩题诗在上头”。这首诗究竟美在何处?一、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黄鹤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二、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的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面朦胧的晚景。在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中,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三、声调自然、音节明亮的自然美。全诗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诗中还多次运用了双声、叠韵、叠音词,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此地”“江上”等叠韵词,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黄鹤楼》写了诗人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情。全诗起笔高耸,情感奔腾旋转,顺势起伏。以情写景,以景写情,情与景水乳交融。清人沈德潜曾评价此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总结据元代辛文房所撰《唐才子传》记载,李白曾登黄鹤楼,兴之所至,欲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便只在崔诗下面题了一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李白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如他在金陵游览凤凰台时,就写下了著名的《登金凤凰台》。拓展延伸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首联:神秘传说——叙事颔联:岁月易逝——议论凭吊古迹黄鹤楼颈联:登楼所见——写景思念家乡尾联:浓浓乡愁——抒情结构图示使至塞上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前期诗歌风格浑厚,气象壮阔,富于清新的生活气息。后期诗歌多反映诗人的隐逸生活,其间富有山水

1 / 9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