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物灸、悬灸、中药泡洗、热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人员技术操作培训隔物灸中药泡洗热熨中医护理人员技术操作培训隔物灸隔物灸技术隔物灸也称间接灸、间隔灸,是利用药物等材料将艾柱和穴位皮肤间隔开,借间隔物的药力和艾柱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达到治疗虚寒性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艾灸技术范畴。一、适用范围1.隔姜灸:适用于缓解因寒凉所致的呕吐、腹泻、腹痛、肢体麻木酸痛、痿软无力等症状。2.隔蒜灸:适用于缓解急性化脓性疾病所致肌肤浅表部位的红、肿、热、痛,如:疖、痈等症状。3.隔盐灸:适用于缓解急性虚寒性腹痛、腰酸、吐泻、小便不利等症状。4.隔附子饼灸:适用于缓解各种虚寒性疾病所致的腰膝冷痛、指端麻木、下腹疼痛及疮疡久溃不敛等症状。二、评估1.病室环境及温度。2.主要症状、既往史及是否妊娠。3.有无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哮喘病史或艾绒过敏史。4.对热、气味的耐受程度。5.施灸部位皮肤情况。三、告知1.施灸过程中出现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心慌出汗等不适现象,及时告知护士。2.施灸后如出现轻微咽喉干燥、大便秘结、失眠等现象,无需特殊处理。3.个别患者艾灸后局部皮肤可能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遵医嘱处理。4.灸后注意保暖,饮食宜清淡。四、物品准备艾炷、治疗盘、间隔物、打火机、镊子、弯盘(广口瓶)、纱布、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排空二便,做好解释。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3.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4.遵照医嘱确定施灸部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5.在施灸部位放置间隔物点燃艾炷,进行施灸。五、基本操作方法6.常用施灸方法:(1)隔姜灸;将直径约2~3cm,厚约0.2~0.3cm的姜片,在其上用针点刺小孔若干,放在施灸的部位,将艾柱放置在姜片上,从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柱,一般灸5~10壮。(2)隔蒜灸:用厚度约0.2~0.3cm的蒜片,在其上用针点刺小孔若干,将艾柱放置在蒜片上,从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柱,一般灸5~7壮。(3)隔盐灸:用于神阙穴灸,用干燥的食盐填平肚脐,上放艾柱,从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柱,一般灸3~9壮。(4)隔附子饼灸:用底面直径约2cm、厚度约0.2~0.5cm的附子饼,用针刺小孔若干,将艾柱放置在药饼上,从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柱,一般灸5~7壮。五、基本操作方法7.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8.观察皮肤情况,如有艾灰,用纱布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着衣,取舒适卧位。9.开窗通风,注意保暖,避免对流风。六、注意事项1.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和腰骶部、有出血倾向者不宜施灸。2.一般情况下,施灸顺序自上而下,先头身,后四肢。3.防止艾灰脱落烧伤皮肤或衣物。4.注意皮肤情况,对糖尿病、肢体感觉障碍的患者,需谨慎控制施灸强度,防止烧伤。5.施灸后,局部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液,并以无菌纱布覆盖。中医护理人员技术操作培训中药包泡洗中药泡洗技术是借助泡洗时洗液的温热之力及药物本身的功效,浸洗全身或局部皮肤,达到活血、消肿、止痛、祛瘀生新等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技术简介二、评估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2.主要症状、既往史、过敏史、是否妊娠或处于月经期。3.体质、对温度的耐受程度。4.泡洗部位皮肤情况。三、告知1.餐前餐后30分钟内不宜进行全身泡浴。2.全身泡洗时水位应在膈肌以下,以微微汗出为宜,如出现心慌等不适症状,及时告知护士。3.中药泡洗时间30分钟为宜。4.泡洗过程中,应饮用温开水300~500ml,小儿及老年人酌减,以补充体液及增加血容量以利于代谢废物的排出。有严重心肺及肝肾疾病患者饮水不宜超过150ml。四、物品准备治疗盘、药液及泡洗装置、一次性药浴袋、水温计、毛巾、病服。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调节室内温度。嘱患者排空二便。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根据泡洗的部位,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注意保暖。3.将一次性药浴袋套入泡洗装置内。4.常用泡洗法:(1)全身泡洗技术:将药液注入泡洗装置内,药液温度保持40℃左右,水位在患者膈肌以下,全身浸泡30分钟。(2)局部泡洗技术:将40℃左右的药液注入盛药容器内,将浸洗部位浸泡于药液中,浸泡30分钟。5.观察患者的反应,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6.操作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着衣,安置舒适体位。六、注意事项1.心肺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患者及妇女月经期间慎用。2.防烫伤,糖尿病、足部皲裂患者的泡洗温度适当降低。3.泡洗过程中,应关闭门窗,避免患者感受风寒。4.泡洗过程中护士应加强巡视,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汗出等情况,出现头晕、心慌等异常症状,停止泡洗,报告医师。中医护理人员技术操作培训中药热熨敷技术技术简介中药热熨敷是将中药加热后装入布袋,在人体局部或一定穴位上移动,利用温热之力使药性通过体表透入经络、血脉,从而达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等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一、适用范围适用于风湿痹证引起的关节冷痛、酸胀、沉重、麻木;跌打损伤等引起的局部瘀血、肿痛;扭伤引起的腰背不适、行动不便;脾胃虚寒所致的胃脘疼痛、腹冷泄泻、呕吐等症状。二、评估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2.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过敏史、月经期及是否妊娠。3.对热和疼痛的耐受程度。4.热熨部位的皮肤情况。三、告知1.药熨前,排空二便。2.感觉局部温度过高或出现红肿、丘疹、瘙痒、水泡等情况,应及时告知护士。3.操作时间:每次15~30分钟,每日1~2次。四、物品准备治疗盘、遵医嘱准备药物及器具、凡士林、棉签、纱布袋2个、大毛巾、纱布或纸巾,必要时备屏风、毛毯、温度计等。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嘱患者排空二便。调节病室温度。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取适宜体位,暴露药熨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患者。3.根据医嘱,将药物加热至60~70℃,备用。4.先用棉签在药熨部位涂一层凡士林,将药袋放到患处或相应穴位处用力来回推熨,以患者能耐受为宜。力量要均匀,开始时用力要轻,速度可稍快,随着药袋温度的降低,力量可增大,同时速度减慢。药袋温度过低时,及时更换药袋或加温。5.药熨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颜色情况,及时询问患者对温度的感受。6.操作完毕擦净局部皮肤,协助患者着衣,安排舒适体位。嘱患者避风保暖,多饮温开水。六、注意事项1.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大血管处、皮肤破损及炎症、局部感觉障碍处忌用。2.操作过程中应保持药袋温度,温度过低则需及时更换或加热。3.药熨温度适宜,一般保持50℃~60℃,不宜超过70℃,年老、婴幼儿及感觉障碍者,药熨温度不宜超过50℃。操作中注意保暖。4.药熨过程中应随时听取患者对温度的感受,观察皮肢颜色变化,一旦出现水泡或烫伤时应立即停止,并给予适当处理。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