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练习以练导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优化练习以练导学传统的语文练习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常常在教完知识之后呈现。这种练习呈现是滞后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其主要功能一般也是检测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一步巩固、积累语文知识,并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反观这种练习形式,其弊端非常明显:①机械操练,语用弱化。传统的语文练习大多是机械的反复操作,以增强学生的记忆为主,如:抄写词语,找反义词、近义词,组词,等等。理解性的练习也强求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样的训练没有思维含量,弱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②可控性差,反馈无力。基于讲完后再练,课堂上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少之又少,而练习一般都只能在课后或者课外完成。学生完成练习时的状态就基本脱离了教师的视野。对于一些口头实践练习,教师基本无法得到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有的甚至没有反馈,长期下去,导致学生和家长重书面练习、轻口头表达的现象。③教师主控,生本缺失。传统的作业往往是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以及相应的教学素材而设计的。主控权在教师手里,是教师一厢情愿地“喂”,往往没有照顾到学生的需求、意愿,在作业面前,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施展。④功能单一,张力不够。传统语文教学一般把练习仅作为检测讲读结果、巩固讲读知识的手段,致使练习没能发挥最大的功能,张力不够。练习的“展学、导学、延学”功能无法发挥。针对以上弊病,我区小学语文学科于2010年启动“建构以练导学的和美语文课堂”实验研究,经过四年的实践探索,总结提炼了“以练导学”的相关策略。一、聚焦“练”,丰富练习多种形式从时空上来看,语文练习主要有学前练习、学中练习、学后练习;从内容上来看,语文练习可分听、说、读、写等不同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而从形式上来看,练习又可以分为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和思维练习。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以各种“练”为载体,辅之以有效的“导”,我们探究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不同时机的不同类型的练习。(一)课前练习课前练习是教师在充分解读教材基础上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基于了解学生学习起点而设计的引导性练习。它能起到导学、导教的作用,能科学地调整、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课前练习的设计,兼顾共性,又注意个性,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要求,设计多种练习形式。1.悟读式悟读式就是在预习课文时,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以达到熟悉课文的一种练习形式。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个有效方法。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要求。自读形式多样,其中录音式朗读深受学生喜爱。学生通过录音设备记录自己朗读课文的情景,并反复听、录,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在学习新课文前,录音式朗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练习方式。示例:读,既是方法,又是过程,更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与能力高低的标尺。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引导学生关注并理解字词,才能了解文本所表达的基本意思。纯粹的反复朗读让读变得枯燥乏味,而录音不仅让朗读更有趣味,而且学生还能根据复听修正,让课前朗读更富有实效性。2.练说式练说式是预习时依据教学要求又不拘泥于文本,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大课堂,观察感受并收集整合所需材料的一种练习方式。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是相等的。课前练习丰厚了课堂学习的内容,使练与学相得益彰。示例:练说式的课前练习设计,走出家门、走出校园,在接触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发现美的能力。同时有了生活积累,学生们更乐于表达,快乐地交流,使课堂学习更加愉悦。3.习写式习写式就是在课前预习时学生动笔完成一些跟文本有关的习题,以达到在课前更多了解课文内容、写法等方面知识的一种形式。练写的形式多样,如抄写生字新词、概括段意以及文章主要内容等。到了三年级,学生的概括能力开始快速发展。教师可经常设计一些概括性的练习题。示例:用几句话表达出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对于这样的长文,采用这样的练习,既能使课前预习变得有目的,还能使初读变得快速有效。学生借助练习,很快了解了故事的梗概,进一步概括出主要内容。教师应仔细研读教材,选择语言训练点,按照一定的侧重点来设计课前练习,根据实际学情进行选择和调整导学案,扎扎实实地训练,引导学生学习,牢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课前练习探测学情,把准学脉,重视学前交流,达到投石问路的效果。(二)课中练习课中练习指教师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为达成一定的课堂教学目标而设计的练习,用来替代教师的讲引导学生的学。从课中练习要达到的目标以及练习的功能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理解型理解,就是细细地体会其中的含义。理解语言,就是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与联想,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语文学习要抓住语言点训练。教师做到以教材为指导,利用课本资源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抓住重点,深入推敲,细细品读,掌握词语、句子的深层含义,掌握一定的表达方式,逐步形成语文技能。示例:理解、品读标点,引导学生走进老人的内心,聆听他对海鸥的牵挂。学生对课文语言的补充,将一个个省略号转化为一个个动人的场面、一句句感人的话语,老人的形象深深地印入学生的心灵,他们对课文情感的体验也进一步得到了提升。课标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理解语言”为核心。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象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理解语言、享受语言的魅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2.积累型积累是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途径,是将范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为了加深记忆,教师可常常布置一些积累练习。随着阅读和习作要求的不断提高,学生不仅需要大量阅读,更需要积累和运用。通过记诵,使自己的语汇丰富,知识渊博,并掌握大量的结构技艺。文质兼美的句段需要积累,而必须掌握的字词也需要积累。示例:这个课中练习听写的两组词分别写的是博莱克和儿童队员们,然后引导学生借助这两组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一个练习承载两个功能,不仅积累了字词,更重要的是导向学生的概括能力,简化了教学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积累的指导是不容忽视的。说中积累、读中积累、写中积累,无论哪种方式,都是在积累语言。教师用练习替代提问,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练习的交流中巩固积累知识,逐步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形成技能,不断提升语文素养。3.运用型运用就是指学生凭借课文习得的规范语言,在特定的语境中,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灵动地运用语言规则表现自己的思想。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针对文本的特点,与表达交流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示例:这是创造性的课中练习。根据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习得的一个新的表达形式――“先概括后具体”而设计的一个表达练习。不仅让学生尝试练习表达形式的仿写,更重要的是,用这个练习替代了教师对第二部分“看鱼”的讲练。茅盾说“模仿是学习的最初形式”。高尔基也说过,对初学写作者来说,不在读书和模仿中写些什么就很难有什么创造。仿写、扩写等都是运用语言文字的形式,理解是为了运用,运用是最好的理解。在理解中积累、习得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表述自己的思想才是真正的学习。(三)课后练习课后练习指在课堂教学完成后,为有效延伸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设计的练习,是课堂学习的巩固和深化,是学生课后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依据课后练习的设计,在导学案上设计环节,在课堂上有重点地引导,然后拓展延伸课后学习。1.拓展阅读拓展阅读就是以课文为中心,拓展到阅读有关作品。从节选课文拓展到读整篇文章或者整部作品;从课文扩展到与课文内容相似或写法相近的其他文章,等等。语文以一个主题编排一个单元的课文,每个单元都有侧重点。学习一篇课文还不足以完全了解作者、了解课文主要人物。同时为了增加阅读量,拓宽阅读的范围,通常可拓展阅读系列作品,以丰腴作品人物,走近作者等便于沟通课内、课外阅读。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作品《故乡》。课文中的闰土活泼可爱,机智勇敢,但是整篇小说想反映的并不是这个主旨,为了让学生走进鲁迅的作品,了解丰腴人物形象,教师设计了让“鲁迅再次见到闰土”与文中的少年闰土形象的对比。两幅肖像以及两段文字的对比,让学生对少年闰土到中年闰土形象的改变充满了好奇,教师就这样自然地根据课后练习将学生导向课外阅读,让学生关注小说《故乡》,关注人物命运,关注作者。示例:一个练习,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以学生自己的思考探知而代替“课堂的呈现”是教师积极有效的引导过程。教师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有机扩大课外阅读量,逐步达到海量阅读。2.多样创编写是创编的一种形式。写就是表达,就是运用语言文字。学生从课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对课文内容进行综合评价或概括介绍,以及运用语言规律进行练笔。这种练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语言文字进行理解,还可以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是一篇说明文。文中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鲸的特点以及生活习性。学习这篇课文后设计了课后练习“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写写蓝鲸”。在课堂上,教师通过置换、对比、省略课文中的说明方法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明白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示例:正是因为课堂上教师对说明方法的重点引导,让学生习得了方法,才使课后练习的完成颇有成效。改写、扩写、续写等课后练习能创设具体情境,架起学生读写的桥梁,让学生习作有根可循,有样可照,读得轻松,写得愉快。演是创编的另一种形式,指演课本剧,即以语文教材中的有关课文内容为基础,将其改编成学生们能够表演的小品或小型话剧。要编写出好的剧本,学生们必须对所学的课文重新认识、甄别,挑选出好的素材,以课文为基础进行合理改编。从课文到课本剧是一个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会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同时在表演中,学生们的个性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提高。书、唱也是创编的另外形式。学习一首古诗词之后,设计一个课后练习,请学生将古诗词写成一幅书法作品作布置装饰之用;学习一首儿歌之后,请学生用喜欢的旋律哼唱,让文字富有音乐感。3.实践探究实践探究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形成了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示例:在校外,小队员们化身“啄木鸟”,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纠错、改错行动”。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勇敢地走上街头,真正地将书本中的所学用到了社会生活中。这是一种良好的实践,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挖掘了他们敏锐的洞察力,延伸了课内学习。课后练习形式多样,每一个练习的设计都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的同时又将语文学习生活化,让语文学习更加有效,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融合“导”,开掘练习多项功能要转变练习功能,将传统的“以练固学、以练测学”转化为“以练导学,以练促学”,练习的设计必须包含强大的导学功能。它或点拨学生理解文本,或有助于学生关注文本言语现象,或引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法,或熏陶学生的情感,或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在学生练的过程中,教师辅以艺术、巧妙的穿插引导,便于学生行进在学习的道路上。(一)使练习发挥导学功能1.为文本理解铺路阅读教学是基于对文本的理解展开的。在引导学生理解的过程中,教师讲授过多,会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模糊,使课堂呈混沌之态。发挥训练中理解导学的功能,能让学生的理解清晰和简化,从而高效地突破文本理解上的难点。2.为言语获得搭桥阅读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就是文本的言语形式和特点。在引导学生发现并学以致用时,口头的暗示或预设,等待学生的随机发言会使课堂缺少和谐。导学训练不失为最直接的方式,它能让学生在练的过程直面独特的言语现象。同时,动态的训练亦能让学生得到更深刻的体验。3.为学路学法设航教学的核心应是学生的学习。教学要从学生的学习出发,设计、展开教学过程。训练是教师引导的体现,同样也应该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重点思考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之处、好奇之处、感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