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教学教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习资料精品文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2、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3、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4、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或新增人口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5、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类型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6、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7、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巴西、韩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迁移原因特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已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1.欧洲人到美洲、非洲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学习资料精品文档3、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自发迁移内地到沿海山区到平原、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4、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积极影响: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负面影响: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积极影响: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负面影响: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或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1.3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对外开放程度。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形态的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2、城市形态的类型: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举例我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重庆学习资料精品文档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4、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5、功能区比较6、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7、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8、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9、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10、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依据: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4、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档次、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6、中心地理论前提:环境几乎一样的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均匀,区域的运输条件一致。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2.3城市化bc学习资料精品文档1、城市化的含义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4、城市化的意义:○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25%~30%以下,低缓慢缓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中期阶段30%~70%,较高迅速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后期阶段70%以上,高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特征比较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3)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7.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3.1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的位置○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2、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学习资料精品文档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4、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5、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6、农业地域的含义: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7、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1动植物的生长需求○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8、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东水西调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2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4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5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2单产高,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4水利工程量大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作物:小麦、玉米5、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交通运输便利○3市场广阔○4地广人稀○5机械化程度高○6农业科技先进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生产对象:牛、羊2、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2地广人稀,地价低○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学习资料精品文档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记忆]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1围栏放牧、划区轮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