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分工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国际分工理论第一节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三节西方国际分工理论2第一节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二次世界大战)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次世界大战后)3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出现了宗主国(工业产品)和殖民地(农矿产品)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国际分工在形成阶段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4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世界大战)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以一组国家(英、美、得、法、日等国)为中心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和以自然资源条件为基础的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国际分工体系。5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为一组国家,扩展到包括美国、德国、法国等。他们之间也形成了以经济部门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关系。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除亚、非、拉国家之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强了对国际分工的依赖。6四.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阶段(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际分工深化阶段,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世界工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居于主导地位。具体而言,这个时期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是: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或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发达国家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不同型号、不同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7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了高精尖工业与一般工业的分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分工(如中国与美日等国)。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成员国之间内部分工迅速发展(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8服务业国际分工逐渐形成。发达国家仍是国际服务业的主体,在服务业国际分工中居于主导地位。在服务业的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在高技术投入、高资本投入、高人力资源投入、管理密集的服务行业占据控制地位,如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设计咨询等部门。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拥有优势,如建筑承包、劳务输出服务项目。发展中国家在服务业国际分工中参与程度不同,发展极度不平衡,只有少数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比较重要,多数国家微不足道。9跨国公司内部分工与外部分工构成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分工指公司各构成实体之间的分工,分工可以是水平型,如同种产品在不同国家的复制,或不同区位子公司间形成零部件分工生产协作;也可能采取垂直型,如规模庞大的石油公司,子公司分处于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外部分工指公司通过外包合同、长期买卖合同、企业合作而同外部企业建立的分工协作关系。由于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特性,这种内部分工和外部分工客观上就表现为跨国界的国际分工。10第二节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物质和技术基础)(二)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金字塔形状的国际分工格局)(三)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四)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五)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后天的竞争优势越来越显得比先天的比较优势更重要)11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主要适用于产业间分工,作用在弱化三.资本流动,特别是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成为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力量。跨国公司主导珠三角地区四.政府行为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发展开放还是封闭?自由主义还是保护主义?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入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2第三节西方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为代表。第二阶段,新古典贸易理论,以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秉赋论为基础,并由Samuelson、Stolper、Rybczynski加以扩展。里昂惕夫对要素秉赋论进行实证检验。第三阶段,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围绕里昂惕夫之谜和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如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国家产业领先地位转移等问题寻求理论上的解释,提出许多观点,如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说、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论、需求偏好相似说、产业内贸易说等。13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为什么要开展国际贸易(开展国际贸易的好处)怎样开展国际贸易(贸易模式)开展国际贸易的贸易利益如何体现?14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支与流派:自由贸易理论(一般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理论)保护贸易理论(含重商主义、幼稚工业保护理论、超保护贸易理论、新贸易保护主义等)15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代表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又名《国富论》(经济学三大名著之一,另两个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16《国富论》的基本思想: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思想(反对政府干预,认为市场万能)基本观点: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17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的渊源:分工的利益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原因在于:①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②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能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③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18斯密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由此提出其自由贸易的理论和观点)。19结论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因或基础是各国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低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就具有绝对劣势。(说明:斯密和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都是劳动价值论者,都只考虑劳动这个单一的要素)20关于“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方法:①劳动生产率,即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用产量与这一产量所需的劳动投入量的比率表示。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拥有绝对优势,反之,则处于劣势。②生产成本,即生产一单位产品的要素投入量,用劳动投入量与其投入所生产的产品数量的比率表示。21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的原因:历史条件和一国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等因素构成的自然条件。(这种差异及其带来的优势往往是先天的、静态的)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要比没有依照“绝对优势”进行分工之前有利。22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劳动生产率差异——生产成本差异——绝对优势23举例:英国、葡萄牙两国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两种产品的情形下,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最终两国享有的产品总量都有所增加。24国家酒产量(单位)所需劳动投入(人/年)毛呢产量(单位)所需劳动投入(人/年)分工前英国葡萄牙总产量1121208011270110分工后英国葡萄牙总产量2.3752.3751902.72.7190交换后英国葡萄牙11.3751.7125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上都不拥有绝对优势,是否能够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26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27比较优势论的产生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产生与“谷物法”有关。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观点,他认为一个国家各种产品生产都处于绝对优势,另一国家都处于劣势,但它们在同种产品生产上的优、劣势程度是不相同的,具体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是不同的。28比较优势论的结论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优势最大的那种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劣势最小的那种产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双方均可以获得利益。29贸易模式优势国家出口优势较大的产品,进口优势较小的产品。劣势国家出口劣势较小的商品,进口劣势较大的商品。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原则是“两优取其最优,两劣取其次劣”。30国家酒产量(单位)劳动投入(人/年)毛呢产量(单位)劳动投入(人/年)分工前英国葡萄牙11120801110090分工后英国葡萄牙2.1251702.2220交换后英国葡萄牙11.1251.2131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32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核心观点:贸易的原因或基础是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不同比较优势论比绝对优势论更具有普遍意义,对现实具有更强的解释性,它认为一国在产品的生产上不需要有绝对优势,只要具有比较优势,就可以在要素投入不发生改变的条件下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从贸易中获取利益。33自然和历史条件——劳动生产率差异——相对成本差异——相对优势34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评价:(1)最大贡献对自由贸易和世界经济的成长与发展做出了理论贡献(2)最大缺陷静态分析排除了经济发展、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动态因素对比较优势的影响(比较优势应该是可变的)(有诸多假定)35需要思考的问题:为什么宣扬自由贸易的古典经济学家大多出自18世纪70年代后的英国,而不是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印等其他国家?36三、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代表)比较:H-O理论和李嘉图理论的区别和联系(先讲完H-O理论再比较)古典学派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以俄林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运用在互相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多种生产要素的理论代替了古典学派的单一生产要素的理论。37两个理论均从供给方面论证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古典理论强调比较成本的差异源于生产要素效率的差异(李嘉图:主要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赫-歇学说则把比较成本的差异归结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和生产不同商品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重(密集性)不同。38要素禀赋学说要素禀赋学说要素禀赋定理(H-O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斯托尔珀-萨谬尔森定理雷布津斯基定理39(一)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eckscher-OhlinTheorem)(要素价格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俄林(BetilGotthardOhlin,1899-1979)《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1933),1977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401.H—O定理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禀赋条件不同不同商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比例存在差异(要素密集度)。41两个关键概念生产要素禀赋:表明一国生产要素的拥有状况。通常用“丰裕”和“稀缺”表示。丰裕是相对的概念,例如,中国是劳动相对丰裕,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美国是资本相对丰裕,而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国家。要素密集度:表明某种产品要素比例的状况。在生产某种产品的各种要素中,比重最大的要素决定着产品的要素密集度性质。例如,可以分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等。422.要素秉赋论的三个主要结论(1)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应生产和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如中国输出劳动密集型产品,日本输出技术密集型产品)。(2)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3)商品贸易趋向于(即使是部分地)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有假定条件)433.贸易形成的原因要素禀赋的差异—要素的供给差异—要素价格的差异和使用要素的比重—商品成本的差异—商品价格差异—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44(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PriceEqualizationTheorem)(国1.主

1 / 6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