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民版名题限时练必修一专题一第3节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限时12分钟一、选择题(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河南中原名校高三第五次质量考评·26)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事”等宰相名号,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避免出现权臣专权D.使三省六部间相互牵制【解析】据材料“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结合所学可知,宰相权力逐渐被分割,避免宰相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分割相权,而未涉及到提高政府效率,排除A项;依所学,分割相权在于加强皇权,而非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三省之间相互牵制,而未涉及到六部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答案】C2.(2019·安徽“江淮十校”高三第三次联考·26)宋朝建立后,宋太祖于各州设“通判州军事”一至二员,简称通判,与知州同领本州,裁处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审理等事,本州公文须经通判同意、签押方可施行。朝廷还直接选派各色参军,辅助知州、通判处理行政、司法事务。这些举措A.扩大了知州的行政权力B.控制了地方的财政支出C.提高了各州的行政效率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设立通判的目的在于监督地方长官,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项;通过题干可知,宋太祖赵匡胤设立通判、各色参军之后,对知州权力形成较大制约,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权力(包括财政权)的制约,不是控制地方的财政支出现象,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北宋时期,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不利于地方自主性的发挥,会降低地方的行政效率,排除C项。【答案】D3.(2019·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二模·25)《后汉书·宦者列传》中记载:“东汉自和帝利用宦者诛除外戚窦宪,对郑众封侯信任”。此后“孙程定立顺之功,曹腾参建桓之策,续以五侯合谋”,皆由宦者决定政局。这表明A.皇帝在与外戚的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B.皇帝惟有借助宦官势力才能把控政局C.宦官干预朝政的制度化、合法化D.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解析】古代宦官当政是皇帝借用身边的亲信宦官控制政权,宦官专权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加强,故选D项;皇帝在与外戚的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与材料“东汉自和帝利用宦者诛除外戚窦宪”不符,排除A项;皇帝惟有借助宦官势力才能把控政局,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不符,排除B项;宦官当政是满足皇帝需要而产生的,不是制度化合法化的表现,排除C项。【答案】D4.(2019·安徽安庆示范中学高三4月联考·27)著名学者何怀宏对明清八股取士有这一论断:“八股(文)虽然并不具有总能把最好的人推到最高位置的确定性,但它还是把大量的庸才挡在了门外。”表明该学者A.认为八股取士制度有其合理性B.仅从政治角度诠释八股取士C.肯定八股取士选拔了实用人才D.忽视了八股禁锢人才的问题【解析】根据材料“虽然并不具有总能把最好的人推到最高位置的确定性,但它还是把大量的庸才挡在了门外”,肯定了八股取士在选拔人才方面的积极意义,故选A项;仅凭材料信息,不能得出“仅从政治角度诠释”的绝对化结论,排除B项;根据材料“它还是把大量的庸才挡在了门外”,八股取士一定程度上有益于人才的选拔,但是否是“实用人才”,材料不能表明,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不能表明作者是否忽视八股禁锢人才,排除D项。【答案】A5.(2019·安徽安庆示范中学高三4月联考·25)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刺史的记载。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汉代刺史记载出处“诏书旧典:刺史班宣,周行列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汉书》“武帝元封五年,初分十三州,刺史假印绶,有常治所……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汉旧仪》“孝武之末始置刺史,监纠非法,不过六条,传车周流,匪有定镇”《后汉书》A.位卑权重B.权限不断扩大C.居无常所D.行使监察职责【解析】根据材料“周行列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监纠非法,不过六条”,表明刺史掌管地方监察的职能,故选D项;刺史本身就是掌管地方监察的官员,位与权相符,排除A项;三则材料均表明,刺史“以六条问事”,排除B项;根据材料“刺史假印绶,有常治所”,排除C项。【答案】D6.(2019·江苏南京、盐城二模·4)宋太祖建隆三年诏令:“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既擢第于公朝,宁谢恩于私室?将惩薄俗,宜举明文。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此项改革旨在A.打击贵族特权利益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推进科举的制度化D.防止选官结党营私【解析】“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表明是为了防止结党营私,故选D项;材料的内容是为了防止结党营私,没有涉及到打击贵族特权利益,排除A项;材料的内容是科举制的改革,是为了防止结党营私,没有涉及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排除B项;“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从内容上看,是科举制的改革,推进了科举的制度化,这不是主旨所在,主旨是防止结党营私,排除C项。【答案】D7.(2019·四川教考联盟高三毕业班三诊·25)汉唐之世,多有母后、外戚、宦官、宗室专权现象,而居于汉唐之间的东晋、南朝却鲜有此例。这是因为东晋南朝A.皇帝励精图治B.皇权相对孱弱C.士族品行高洁D.选官制度先进【解析】依据材料,汉唐之世,多有母后、外戚、宦官、宗室专权现象,而东晋、南朝却鲜有此例,根据所有知识,汉唐是统一帝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而东晋、南朝总体特征为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皇室为维护自身统治,不得不依靠世家大族,从而限制了皇权,故选B项;依据所学知识,出现母后、外戚等专权的根源在于皇权的加强,权力过于集中,与皇帝是否励精图治无关,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但不利于国家统一,导致政局动荡,所以与士族的品行高洁无关,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其标准是门第,是世家大族把持政权的手段,没有体现其先进性,排除D项。【答案】B8.(2019·安徽宣城二模·26)《宋史》载权臣吕惠卿之弟温卿以不法闻,大理正张近受诏治理,哲宗皇帝谕之曰:“此出朕命,卿无畏惠卿”。张近对曰:“法之所在,虽陛下不能使臣轻重,何惠卿也?”材料体现了宋代A.司法实践中官员的法治意识B.司法事务独立于皇权之外C.理学坚定了司法官判案立场D.礼法合一的传统受到破坏【解析】“法之所在,虽陛下不能使臣轻重,何惠卿也”表明官员的法治意识,故选A项;中国古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高无上,司法不独立,排除B项;理学强化了皇权,没有坚定司法官判案立场,排除C项;材料表明官员的法治意识,但最终结果是皇权至高无上,因此礼法合一的传统没有遭到破坏,排除D项。【答案】A9.(2019·安徽宣城二模·25)有学者指出,“(大宗)百世不迁”与“(血缘)后属疏远”是不并存的。汉初分封与周初效果的不同,在于秦汉亲属伦理中只有“后属疏远”。材料说明汉初A.儒家伦理深刻影响百姓生活B.家天下局面受到严重破坏C.血缘关系的政治作用已淡化D.官僚政治得以迅速的推广【解析】“汉初分封与周初效果的不同,在于秦汉亲属伦理中只有‘后属疏远’”反映了汉初宗法血缘关系日益疏远,说明血缘关系的政治作用已经淡化,王国问题显现,故选C项;儒家伦理强调血缘关系,而汉初血缘关系日益疏远,排除A项;汉代仍然是家天下局面,排除B项;官僚政治得以迅速推广是在秦朝,排除D项。【答案】C10.(2019·安徽淮南二模·26)唐代有应举人预投省卷和行卷的做法,目的在于使考官了解应举人平日所学,以避免仅由一次考试定取舍可能造成的失误,统称“公卷”。宋仁宗罢公卷,至此国家统一文化考试以外的干扰因素,尽行废去,此举A.打击了庶族政治力量B.消除了科举考试中的舞弊行为C.有利于实现公平公正D.强化了国家对地方政权的控制【答案】C11.(2019·北京西城区一模·13)有学者指出,华夏民族大一统的伟业,到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其中,与汉武帝相关的措施是A.建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统一文字和货币B.颁布“推恩令”,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思想上尊道、礼佛、崇儒D.平定三藩之乱,将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内容【解析】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故选B项;秦朝建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统一文字和货币,排除A项;唐朝统治者实行的三教并行的统治政策,思想上尊道、礼佛、崇儒,排除C项;康熙帝时期.平定三藩之乱,排除D项。【答案】B12.(2019·重庆二模·26)唐玄宗时简选翰林学士入值内廷,承命制诏书敕、批答表疏。德宗时翰林学士陆贽常参与机要,时人“目为内相”;穆宗时宰相李逢吉势倾朝野,“惟翰林学士李绅……常排抑之”。由此可知,唐代翰林学士之设A.提高了行政效率B.加强了监察机制C.保证了决策质量D.牵制了外朝相权【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参与机要的陆贽被看作“内相”、李绅敢于“排抑”大权在握的宰相,都体现出受到皇帝重用的翰林学士对相权的牵制,故选D项;根据材料可知参与机要的陆贽被看作“内相”、李绅敢于“排抑”大权在握的宰相,都体现出受到皇帝重用的翰林学士对相权的牵制,但材料并未涉及减少手续,提高效率,排除A项;监察,用于对机关或工作人员的监督(督促)考察及检举,与材料主旨皇帝重用的翰林学士对相权的牵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皇帝重用的翰林学士对相权的牵制,未涉及保证决策效果及提高决策质量,排除C项。【答案】D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