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学年第学期)论文题目:姓名:学号:课程名称:授课教师:学时:学分:学院:专业:年级:论文成绩:基本要求1、课程论文应包含论文题目、作者姓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及参考文献等内容,摘要5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参考文献不少于6篇,相关专业应有一定的外文文献;全文文科应不少于5000字,理工科应不少于4000字。2、课程论文须符合相应学科学术规范,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凡经学校检查或抽查不合格者,一律取消该门课程成绩和学分。3、课程论文用A4纸双面打印,左侧装订。字体全部用宋体简体,题目用小二号字加粗,标题行用小四号字加粗,正文内容用小四号字。经学院同意,课程论文可以用英文撰写,字体用TimesNewRoman,题目用18号字加粗,标题行用14号字加粗,正文内容用12号字。行距为固定值20磅,页边距左为2.5cm、右为2cm、上为2.5cm,下为2.0cm;其他格式请参照学位论文要求。2聊城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设计)评价标准指标评价内容评分等级(分值)得分ABCD选题选题是否新颖;是否有具有较高的理论或实践价值;是否与本门课程密切相关。20—1615—1110—65—0论证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密;结构是否严谨;研究方法是否得当;论证是否充分;是否具有创新性。20—1615—1110—65—0文献文献资料是否翔实;是否具有代表性;参考文献是否规范。20—1615—1110—65—0规范文字表达是否准确、流畅;数据是否真实、准确;体例是否规范;是否符合学术道德规范。20—1615—1110—65—0能力是否运用了本门课程的有关理论知识;是否体现了科学研究能力。20—1615—1110—65—0导师评语:总成绩:导师签名:年月日3论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摘要训诂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语言文字学学科,也是一门实用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在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更是有着不可代替的极为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字、词、句作为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重点,并且从低段到高段,对每单元和每篇古文的字、词、句训练都作了严格的规定,并将字、词、句教学的要求加以具体的量化。虽然现在中学语文课本对于文言文的注释绝大多数是正确可靠的,字、词、句的教学,也完全可以依据课文的注释来进行。但其中的错误也是难免的,而训诂学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其特有的功用,这就要求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要有一定的训诂学知识。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论述训诂在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关键字训诂学中学文言文教学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历代的训诂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唐孔颖达《诗·周南·关雎》“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可见“训”、“诂”二字都有训释字词、解释语言的意思。最初的“训诂”、“诂训”是指对字词的解释,后来随着古书注解的兴起,训诂范围的逐步扩大,训诂的内容也变得更加广泛了,包括训释字词、串讲句意、分析篇章结构、说明语法修辞、考察典实制度等,也都属于训诂的范畴。过去训诂学是经学的附庸,专为解经注经而作,曾有不少人认为它是”七经之检度,学问之阶路”①,是“九流之庐舍津涉,六艺之金键”②。在当今社会训诂学早已不在是经学的附庸而是一门具有广泛实用价值的学问。比如在古书阅读、古籍整理、词典编纂、中学语文教学中都离不开一定的训诂学知识。下面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谈谈训诂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一、训诂与词语教学(一)、懂得训诂,能更好的理解课本的注释中学课文课本对文言文的注释一般比较详细,也比较完善中的,大体说来是可以凭信的,但也不可否认某些注释虽无大错,若仔细推敲起来总觉得有些勉强,这时,利用训诂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弄清课文中的词语的确切意义。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高一语文课本中文言文《廉颇高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课文中注释“列观”为一般的宫殿。《说文》中“列”字解释为:分解也,其意义是列骨之残。我们说凡能成为行列的,那么必定不止一个,因此“列”可引申有“众多”的意义,如《词源》:列宿,天上的众星;列仙,即诸仙。(按“诸”,即“多”、“不止一个”的意思。)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诸位”,也称“列位”。①张楫:《上广雅表》,见《广雅疏证》,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②郭璞:《尔雅序》,见《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67页。4物以稀为贵,但凡众多那就不一定贵重了,所以又可引申为“一般”、“普通”的意义。所以我们掌握了一定的训诂学知识才会更好的理解课本中解释“列”为“一般”,原来是这样来的。又如新版《辞海》“南面”条解释说:“古代一面向南为尊为,帝王之为南向,故称居帝位为'南面'。”这一解释大约是采用了《说苑·修文篇》以南面为天子之位以及包咸《论语注》以南面为诸侯的说法。但事实上这些旧的解释并不准确,《辞海》沿袭而误。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三十一“南面”条指出:“书传凡言南面,有谓天子、诸侯者.......有谓卿大夫者,《论语·雍也篇》”'雍也可使南面',《大戴礼·子张问入官篇》'君子南面临官',《史记·樗里子传》'请必言与卫君,使子为南面'是也。盖卿大夫有临民之权,临民者无不南面》。”可见凡是临民者都可称南面包括卿大夫,不止是帝王①。由此可见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如果不懂得训诂,就不可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二)懂得训诂,能更好的纠正课本注释中的错误。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高三语文课本《孔雀东南飞》:“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课文注释中说:“作计乃尔立:(自杀的)主意就这样打定了。乃尔,这样。”“乃”可以用作指示代词,意义同“如此”、“这样”,如《庄子·充德符》:“子无乃称。”这句话可解释为“你不要这样说”。“尔”字也可以用作指示代词,意义也同“如此”、“这样”,如《后汉书·邓禹传》“尔出我家,亦敢尔邪?”这句话可译为“你是我家出来的,也敢这样吗?”因此,“乃”“尔”不应重复使用,可见《课本》中的注释是不正确的。又如:陶渊明《桃花源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课本注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此注是望文生训,与原文的意义毫不吻合,。本文的三个“外人”其释义应有区别(其他两处作“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讲,是毫无疑义的)。此处的“外人”当为“外世之人”的简称,指“古代的人”。“世”来源于佛教,有“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主要是指“时间”,中国是“三十年”为“一世”,与空间无关。桃花源里的人,自“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外面隔绝了近600年之久,他们的耕作方式和穿着打扮,不可能同外面的人全都一样,而秦和东晋的耕作方式以及穿着打扮应该是差别很大。故“悉如外人”之“外人”当为“前世的人”解。②再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之“园田居”,课文无注,常见选本以及大部分教师都解作“回到园田生活(居住)”,这也是望文生义。据逯钦立《陶渊明集》说,“园田居”是陶渊明祖上留下的田庄名,“归园田居”意思是回到园田居(居住)。通关之,这种解释是比较合理的。(三)懂得训诂,能更好的补充课本注释中的不足。例如:《齐桓晋文之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①张涤华.《读新版辞海偶识》,载《张涤华语文论稿》,安徽教育出版社,第69、73页。②谢质彬.《桃花源记》中的“悉如外人”,北京:语文建设.2004(7-8)。5王曰:‘然,诚示“吝啬”、“舍不得”的意思。《过秦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①这一句中的“爱”字课本没有注释,就很容易被误解为“喜爱”的意思。如果用“喜爱”的意思去解释,在这里显然是讲不通的。“爱”,除“喜爱”义外,在古文中还可以表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众缔交,相与为一。”课文注释说:“不爱,不吝啬。”其说甚是。然则注书何以顾此而失彼?所以,上一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应补注:“爱,舍不得。”二、训诂与指导学生的翻译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正确指导学生的翻译,也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且不可忽视的工作。翻译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译,一种是意译。在文言文翻译中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把所应有的词义翻译出来,使句子通顺流畅。(一)、能用直译,就应该用直译。所谓直译就是根据词的意义和句子结构如实的翻译出来。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初五课本《公输》:“吾义固不杀人”。有的译注为:“我坚守道义,决不杀人“。有的又译为:“我是讲道义的,本来不肯杀人。”还有的译为:“我是讲道理的,从来不杀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是表示否定的主谓宾句式。其主语是“义”同“道”,即“学说”、“主张”、“宗旨”的意思,如《吕氏春秋·高义》:“公上过语墨子之义。”此“义”即道也。“固”的意思是“坚”,如《毛诗·小雅·天保》:“亦孔之固。”毛在《传》:“固,坚也。”这里“固不杀人”的“固”是坚决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直译作“我的主张坚决不杀人”或为了加强语气译作“我的主张是坚决不杀人的”就可以了。而上引的三种翻译都采用意译的方法,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样的意译不可以,但问题是他们并没有翻译的更好。这正是由于翻译的人没有很好的理解“义”字可以作学说、主张解释。因此没有把一句话的真正意思翻译出来。(一)、不能直译的,就应该用意译。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高中语文版第一册)其中“臣活之”是使动句,“活”是使动词,直译为“我使他活了”。意译则要在“活”前加上及物动词“救”译作“我救活了他”。这样意译比直译使句子的意思表达的更清楚更符合习惯的表达方式。又如:“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高一,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有的译注本把这一句子直译为:“军旗指向南方,刘琮就束起手来。”这样的翻译虽然把每个字词的意思都翻译出来了,但是整个句子所包含的意思并没有翻译出来。“旌麾”在这里是比喻“军队”,“束手”比喻“投降”。因此对这个句子的翻译只有采用意译的方法,译为“大军向南挺进,刘琮就投降了。”②这样才把整个句子的内涵翻译了出来。①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98页。②邓志瑗:《训诂学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6页。6三、训诂与中学课本的校勘(一)训诂与中学语文课本的版本选择因古文献流传保存等方面的原因,古文记载的版本有许多种。中学语文的文言课文难免存在版本选择上的疏忽,从而致使词义解释失当,如果把它们校订出来,就会变得文从字顺。例如:《木兰诗》(教材选自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愿弛千里足,送儿返故乡”,前句课本注为:“希望骑上千里马”。黄灵庚先生认为,把“千里”解为“千里马”没有训诂上的依据,一般选本(如十三院校《作品选》,徐中玉《作品选》)多作“愿弛(借)明驼千里足”,明驼是一种有极强奔跑能力,用时盛饰珠彩的好骆驼,此句意思是希望能够借助明驼日行千里的脚力。因此,对照选文版本,才能避免以讹传讹,才能确切理解文言词义。又如:《过秦论》(教材选自贾谊《新书》,宋、明时有改动)中“叩关而攻秦”应为“仰关而攻秦”(见《史迹》《新书》)。“仰”即“卬”字,音仰,谓秦地形高,故仰向关门而攻秦,非“叩”(攻打)字。所以中学语文在版本选择上也需要一定得训诂学知识。(二)训诂与中学语文课本内容的校勘中学课本所选的课文,一般来说,都是经过精密校勘,在吸收前人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但也还有考之未尽或对前人的科研成果不以为然或重视不够,因而未改的或改之而又欠妥当的。这些问题也与对训诂的掌握有关。课文中的有些文言词语看似普通而意义却不易理解,有时必须借助旧注或今人研究成果,才能准确解释词语意义。如《论语十则》“有朋自远方来”之“朋”根据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解释为“同门弟子”,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朋友。这与我们平时在中学语文中看到的注解是不一样的。杜甫《登高》“潦倒新停浊酒杯”中的“潦倒”不应解释为“衰颓、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