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期末论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论文姓名:学院:学号:教师:题目:充分利用科技价值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分利用科技价值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摘要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历史的发展表明,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世界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大的飞跃,都把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推向新的阶段。社会主义建设与世界最新科技的结合程度,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中国最大的实际和基本国情下进行的。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科技创新,将科学技术的价值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去。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中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江泽民把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为一个重点,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科技创新道路,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只有结合我校实际发展需求、深入生产领域,才能发挥其价值。科技成果要完成“三级跳”,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把握信息时代的契机,我们不能在这场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落伍。关键词科学技术价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创新一,科学技术的含义技术一词就其历史发展来看,最初表现为劳动者的技巧、技能和操作方法,即人类在生产经验基础上获得的主观能力,反映了手工工具劳动时代的形象。科学兴起以后,技术表现为依据自然科学规律,运用一定的手段、方法,特别是以使用机器为中介,对物质、能量、信息进行转换或加工,以满足人类需要的实践活动,技术成为反映实践经验、科学理论和物质设备三方面的技术理论、物质手段和工艺方法的总结。19世纪以来,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与证实为新技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进入20世纪以后,二者的关系更加密切,在电子计算机、新材料、新医药等方面,科学与技术的界限更加模糊,以至出现了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和科学技术一体化的趋势。“科学技术”也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被使用,或在某些语境下被等同于“科学”而使用。回顾人类文明历史,人类生存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头就是科技。科技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它源于生活需要,又归于生活之中。“历史证明,科技创新驱动着历史车轮飞速旋转,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源泉,推动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从游牧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向信息化时代。”[1]“人民需要科学,不发展科学的国家,必将沦为殖民地。”(约里奥·居里)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1]2社会主义建设与世界最新科技的结合程度,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近、现代的生产力发展速度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这种革命力量的作用,不仅能使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思想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且可以导致社会性质的根本变革。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世界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大的飞跃,都把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推向新的阶段。[3]历史的发展表明,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与世界最新科技的结合程度,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18世纪70年代前后,第一次科技革命带来了科技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表面化和空前激化,为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及阶级基础,奠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前提。1848年,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诞生了马克思主义,从此宣告社会主义由少数人的空想变为大多数无产阶级为之奋斗的科学理想。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以电磁学理论、电力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准备了物质条件和阶级条件。列宁抓住契机,研究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和规律,得出了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的论断。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得到了空前的发展。20世纪30--40年代,以原子能、电子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重大突破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造成科技因素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急剧增加,甚至上升到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当时社会主义国家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时期。从苏联几十年的建设实践来看,科学技术一直被认为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能产乍积极影响的重要闪索。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们党的几代重要领导人对科学技术的发展都非常重视。关于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关系的论述,一般情况下,都会出现在我们党的具有社会主义探索性的纲领性文件或报告中。我国在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曾一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但受苏联模式及自身教条主义、“左”倾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不久便陷入迷途,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也陷于错误之中。从1957年起,在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科学技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问题上,“左”的思想开始滋生蔓延。“文革”时期,极“左”思想达到顶峰,从根本上否定科技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把搞科研当成是修正主义,把学习和引进外国科学技术当成“洋奴哲学”来批判。这一切都给我国科技事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国错过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发展本国经济的良机,国民经济在内外交困中走向崩溃边缘。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拉大了社会主义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3科学技术只有结合实际发展需求、深入生产领域,才能发挥其价值。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中国最大的实际和基本国情下进行的。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得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深刻论断。世界发展亦呈现出诸多新特点,其中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推动全球历史进程的根本动力,且其本身的快速发展成为国家不断调整战略的重要依据。改革开放之初,面对中西方的巨大差距,邓小平深刻总结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准确把握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本观点,站在时代高度对科学技术进行重新定位,果断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让中国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尾巴。这次科技革命进行到70年代以后,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催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崭新而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针对过去对待世界先进科技成果的错误观念以及我国科技落后的情况,邓小平强调必须大力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来加速我国的科技发展。同时,邓小平也看到,仅仅靠学习和引进国外技术是难以赶超先进国家的。因此,他强调在学习和引进的同时,必须结合实际进行技术革新。2、“科教兴国”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发展,1995年,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科教兴国战略丰富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增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要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科技是动力,把发展科技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中之重。(3)人才是关键。科技的较量,实际上是人才的较量,人才战略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和关键所在。这一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3、建设创新型国家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事业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累积的深层次的矛盾逐渐凸显,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4]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和技术更新不断加快的条件下,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要赶上先进国家,仅仅靠引进技术是不够的。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2()06年,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为题作了重要讲话,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了全面阐述。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紧紧扭住国际竞争的有力抓手,保障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合法利益。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论述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意义。任何国家和地区要在国际竞争中居于主动地位,赶上或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务必在学习和利用世界先进科技成果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这一系列观点,对于提高人们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以及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都将产生深远影响。4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价值,建设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科学技术己经成为第一生产力,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时期的主要特点包括:一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革命来势迅猛,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高新技术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二是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国际间科技经济的交流不断扩大,产业技术升级加快,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科技、经济越来越全球化;三是科技革命创造了新的技术经济体系,产生了新的生产管理和组织形式,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四是各国更加重视科技人才,教育的基础作用日益突出。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悄然到来,并直接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观念等各个领域,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改变整个世界。1、科技强国靠科技创新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规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我国经济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优。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现在,世界发达水平人口全部加起来是10亿人左右,而我国有13亿多人,全部进入现代化,那就意味着世界发达水平人口要翻一番多。不能想象我们能够以现有发达水平人口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那全球现有资源都给我们也不够用!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1]我国越发展壮大,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我国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2、科技发展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就像接力赛一样,第一棒跑到了,下一棒没有人接,或者接了不知道往哪儿跑。要着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