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发展格局及展望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长三角”发展格局及展望杭州市委党校张晓理一、长三角战略背景高密度城市集群的经济地理成因:•交通枢纽与网络•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功能协调的城市集群•较高的人口素质•专业化分工协作与创新能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世界目前公认的高密度和高城市化群:•美国东北部,由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美国五大湖地区•日本东京——横滨——名古屋和京都——大阪——神户•英国中部城市带,包括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等•欧洲中西北部莱茵河下游城市有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布鲁塞尔等•德国中部城市带,包括柏林——汉堡——不莱梅——慕尼黑和汉诺威地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概况•面积约占全国1%,人口约占6.3%,生产总值占全国20%左右。其结构形式是以上海为区域经济“发展极”,以铁路、公路、海路、江运、航空为区域交通框架结构,以多种功能和不同规模的城市为结点,构成了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经济网络。长江三角洲,每1万平方公里分布市镇70座以上,比全国市镇分布密度高10倍多,也远高于京津唐地区(7.6座)和辽宁中部(7.8座)。长江三角洲占地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人口8000多万。长三角区域规划•“一核九带”: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空间格局重大改革试验,包括对具备一定条件和较大规模的城市赋予立法权;根据国家有关部署开展环境税试点,探索开征物业税1.长三角布局框架”一核六带”布局•以上海为发展核心•优化提升沪宁、沪杭沿线发展带•重点建设沿江发展带•沿(杭州)湾发展带•积极开发沿海发展带•培育宁湖杭发展带•引导发展沿湖(太湖)发展带“一核五副”城镇体系•逐步建成以上海一级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为副中心城市•支撑世界级城市群和城镇体系2.长三角城市规模•鼓励人口向沿江、沿线、沿海以及主要交通沿线、资源环境压力不大的城镇集聚和转移•适度提高人口增长速度,同时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上海中心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南京、杭州不超过700万;宁波、温州等城市不超过400万;嘉兴、绍兴、台州、金华、衢州不超过100万规模3.长三角城市定位•上海:国际大都市综合服务能力(高端服务功能,国际影响力、竞争力)•杭州:山水、文化——国际旅游、现代服务、高技术、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区域金融、高技术产业基地——都市经济圈•宁波:沿海港口——石化、钢铁、能源、装备等临海重化工;现代物流、国际贸易、商贸会展、滨海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4.长三角发展目标•2015年全面小康,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6000元,核心区77000(浙江2009年44335元)•服务业比重达45%,核心区47%(浙江2009年为43%)•城镇化水平64%,核心区67%(浙江2009年为57.9%)•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2%,核心区2.5%•2020年基本现代化人均生产总值109000元;核心区130000元。•服务业达53%。核心区54%•城市化水平达72%,核心区75%战略定位:●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目标:●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杭州经济区与“长三角”网络关系图•能源系统“长三角”历史沿革与经济形态1.上海经济地理演化与中心聚合力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与四通八达的通商口岸;各种人才的集聚和互补;大规模运作的国际商贸和金融中心;城市功能多元化集成的超大规模系统;开放的文化和国际化接轨的管理与服务;全力打造东北亚物流中心。开拓浦东与苏北腹地;同时把长兴岛建成世界最大造船基地——依托造船厂旧址,打造最具观光旅游的城市2.苏南模式及其拓展苏南模式的潮起潮落与城市集群发展“黄金水道”助推苏南苏北一体化腾飞沿江发展的战略目标(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种要素,构筑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和企业重组,打造新兴产业);以江北发展为重点,跨江发展的优势互补(技术、劳动力成本、发展空间、拓展苏北中原腹地、长江水道利用);优化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为主导,现代制造业为主体,大企业为支柱,现代物流业配套),形成四大产业集群,实现沿江工业走廊的新局面。3.浙江特色与发展驱动力•“块状”经济活力与城市化滞后矛盾中心城市功能(科技创新、金融业、服务业、文化产业)薄弱与集聚辐射能力滞后•二次创业与产业升级•舟山、宁波的崛起与东南腹地发展的互动舟山、宁波的崛起依托东南腹地发展(浙江产业组织、城市化方式、腹地开拓能力等约束)舟山、宁波发展的带动作用(侧重物流中心,杭州应成为研究发展中心)三、“长三角”战略及行政关系•行政竞争的正负效应(行政代表的经济较量:上海综合竞争能力:港口、卫星城市;江苏的规模经济与城市化;浙江行政不作为与有作为,新情况下的政府能力)•区域合作的市场力量与政府参与(杭州与上海的关系、流域保护)•“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务实高效”决策机制——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决策机制:“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协调机制:“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执行机制:“长三角联席会议办公室”,“长三角合作办公室”,“长三角重点工作办公室”,“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合作组”四、“长三角”战略的文化问题•晋商与徽商兴衰的思考(从制度和文化层面审视区域经济发展)•欧洲商业发展历程与温州模式的提升(杭州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长三角”多种种文化交融与提升(杭州的交融能力?)二、长三角战略定位•亚太地区重要战略门户•全球主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地理位置、人口素质、产业提升)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