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泉州市委关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 推动泉州跨越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共泉州市委关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推动泉州跨越发展的意见(2010年8月5日中国共产党泉州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部署、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认真贯彻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以下简称“两个加快”),推动泉州跨越发展,提出如下意见:一、全面把握实施“两个加快”、推动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围绕“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和建设现代化泉州的总要求,深入实施项目带动,着力加快产业、港口、城市发展,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和对台交流合作,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和民生保障,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推动跨越发展,努力把泉州建设成为经济总量大、产业结构优、综合效益好、发展后劲足和人民生活质量好、受教育程度高,城市宜居宜业,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高的海西中心城市,力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东部先进地区平均水平,“十二五”期末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2%以上,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万亿元以上,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实施“两个加快”、推动跨越发展,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坚持先行先试。大力弘扬爱拼敢赢、敢为人先的精神,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大力破除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障碍和思维定势,锐意进取,敢闯敢试,努力探索符合泉州实际的发展路子。实施“两个加快”、推动跨越发展,必须以转变提升为主线,坚持“好”字优先、能快则快。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激发比学赶超的热情,牢牢把握“两大重大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发展,切实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开创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实施“两个加快”、推动跨越发展,必须以利民惠民为根本,坚持民生优先。真正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优先解决、重大民生项目优先安排,切实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实施“两个加快”、推动跨越发展,必须以党的建设为保证,坚持党建科学。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持续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努力为推动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实施“两个加快”、推动跨越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泉州最为重要、最为紧迫的任务,必须精心组织、全力实施支撑跨越发展的“百千万亿倍增计划”,经过不懈努力,5年内实现超百亿企业15家以上,形成5个超千亿产业集群,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万亿元以上;必须争分夺秒,大干快上,持续打好重点项目建设、新增长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小城镇改革发展、民生工程“五大战役”,超常规发展,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继续在加快推进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先行先试中发挥支撑带动作用。二、着力先行先试,增创跨越发展的新优势1.突出项目带动先行。以推动产业、港口、城市、交通、能源、市场的大发展带动大投资,立足高起点,抢占制高点,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带动力和集聚力的重大项目,以项目壮大经济总量、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发展后劲。着力打好重点项目建设战役,做好项目的策划、生成、落地、投产,做到投产达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储备报批一批,争取一批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省“十二五”规划。充分发挥投资拉动作用,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力争投资增速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达44%,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以上。抓紧规划建设上市公司创业园,引导本地上市企业返程投资。坚持内外资并举,大招商、招大商,大力引进一批大央企、大国企、大民企,支持国内外优势企业来泉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拓展与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力争五年内新引进一批台湾百大企业、10家以上世界500强企业。2.大力创新体制机制。率先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建立有利于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逐项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民间投资新36条政策,争取在支持民营企业进入金融服务、参与大规模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国有资产、交通基础设施等投融资平台有序运作,推动上市融资,做大做强国有投融资平台。积极稳妥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执法,推行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推进简政强区、简政强镇,按照“宏观决策权上移、微观管理权下移”的要求,进一步理顺事权、明确责任、创新机制,将部分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到区,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到重点小城镇。进一步优化投资创业环境,继续清理和规范收费,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营造亲商、安商、富商氛围。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和发展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规范市场经济秩序。3.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加快纺织服装、石材及制品、陶瓷树脂工艺品、箱包(伞)四个省级重点商品出口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特色优势商品出口。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稳步提升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积极开拓东盟等自由贸易区市场与中东、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巩固欧美等传统市场。扩大重要资源、关键设备和技术的进口。推动泉州出口加工区向综合保税区转型,加快晋江内坑、安溪“陆地港”建设。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资源、供应链和价值链整合,参与国际并购,拓展海外营销网络。提升泉港澳合作层次和水平,重点引进港澳高端服务业项目。深入实施“回归创业工程”,鼓励泉籍企业家回乡投资兴业。发挥海内外泉商优势,大力推进“泉州经济”与“泉州人经济”融合发展。4.深化泉台交流合作。抓紧落实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第一批早期收获产品清单,扩大对台贸易,争取特定领域在后续补充协议中先行先试。按照“最开放、最优惠、最高效”的要求,加快泉州台商投资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抓紧启动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报工作,争取尽早设立泉州保税港区,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功能叠加和政策效应,全力打造以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滨水生态新城。实施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试点工程,做好以企引企、以台引台工作,推动园区、行业协会对接,加快建设光电、装备、石化等两岸产业对接集中区,打造大陆台资企业所需的零部件、原辅材料配送中心,促进泉台产业紧密对接。构建更加便捷的直接往来综合枢纽,促进更多大陆居民和台湾民众从我市口岸往返两岸。充分发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郑成功文化史迹的作用,加快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深入开展泉台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才等方面交流合作,推动民间交流交往和对口联系交流活动常态化。支持泉商泉企“上岛”拓展发展空间。三、强化集聚辐射功能,全力建设海西中心城市1.建设现代化海湾型城市。按照《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的要求,聚焦9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统筹298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发展,力争三年上新台阶,五年见大成效,至2015年,环泉州湾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20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200万人左右;至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25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250万人左右。坚持交通先行、撑大骨架、连片开发,加快环城高速、城市快速干道、城市轨道交通、跨江跨海通道等环湾主干路网建设,促进城市核心区与各组团的紧密连接。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依托城市山水资源,加快推进总部经济区、商务集中区、城市综合体等城市新区建设,统筹实施古城保护利用改造复兴工程,推动城市更新和“三旧”改造,扎实推进“数字城市”试点工程,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充分发挥区级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除市级统一组织实施的项目和现有城建指挥部继续履行建设职能外,城市建设项目由区级组织实施。适时启动行政区划调整,探索建立有利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财政体制。加快构建大泉州城市公交体系,加快环泉州湾城市同城化管理步伐。大力培育城市教育、文化、卫生等优质资源,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顺应人口空间集聚、结构变化趋势,进一步放宽城市落户条件,加速人口向中心城市、重点镇聚集。加强社区管理,着力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按照中小城市标准,全方位提升县城品位,规划建设一批新市镇,稳妥推进3个省级、12个市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力争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2.拓展新的经济增长区。抢抓高铁时代、信息时代带来的新机遇,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等重要交通节点为依托,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圈”、“高速经济走廊”和“道口经济”,进一步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着力打好新增长区域发展战役,重点推动环泉州湾中心增长区、北翼增长区、南翼增长区、安永德增长区“一湾三区”建设。发挥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台商投资区等“国”字号优势,发挥各县(市、区)的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带动作用,吸引大企业、大项目、大产业入驻,推动产业、人口、技术、资本集聚,带动周边地区快速发展。支持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飞地园区”,支持洛江经济开发区、晋江经济开发区、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升格扩区。实施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加快泉港和泉惠石化园区、晋江和南安装备制造业基地、泉州软件园、南安光电产业基地、惠安绿谷高新技术园区、海西茶业基地、永春生物医药基地、国际陶瓷艺术城等的开发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3.推动区域发展一体化。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全市港口、旅游景点、产业园区、展会展馆等各类资源,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着力推进以港口为取向的集疏运体系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岸线资源,加大港口投资建设力度,统筹推进公用码头、业主码头建设,构建西进东出的现代化枢纽港;加快泉州晋江机场改扩建步伐,做好新机场规划选址工作;大力推进“一环两纵三横六联”高速公路网、“一横三纵八支”铁路网建设,规划建设若干个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着力打造“15’、30’、60’”三大交通圈。加快输变电工程建设,尽早形成“一特双廊、环湾互联”坚强智能电网。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沿海地区产业向山区有序转移,强化山海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借力珠三角和长三角,主动融入海西城市群,构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1.推动主导产业转型提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意见,大规模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抢占研发、设计、销售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做强纺织服装、鞋业、石化3个千亿产业集群;以延伸产业链、推进企业集聚为重点,着力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打造大基地,新增建筑建材、装备制造2个千亿产业集群。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和中小企业联合成长计划,支持中小企业做精做专、发展壮大,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专业化配套的规模经济优势。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大力推进企业改制上市“121工程”,做大做强资本市场“泉州板块”。加强品牌创立、品牌提升、品牌扩张、品牌输出,做大做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推动小品牌发展成大品牌,单一品牌发展成系列品牌,国内品牌发展成国际品牌,打造中国世界名牌。积极推广整体连锁经营等新型商业模式,把握消费升级向中低收入群体和二、三线区域梯度转移趋势,开展“泉州名品进名店”和泉货网上销售活动,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规划编制,集中力量扶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力争“十二五”期末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认真实施国家创新基金微波通信产业集群试点,建设好国家火炬计划泉州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形成海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发挥太阳能级多晶硅物理提纯技术和非晶硅薄膜技术的核心竞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