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401比较教育简答题、论述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绪论1.简述比较学前教育的研究对象。①从研究领域来说:涉及学前教育的(所有)整个领域;重点:学前教育制度和基本的学前教育问题②从研究时间来说,以当代学前教育为中心③从研究范围来看,对世界各国、各地区学前教育的研究;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比较研究;世界学前教育的整体研究④研究深度上,进一步分析各国学前教育的本质。2.简述比较学前教育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①借鉴国际学前教育经验②探讨学前教育发展规律③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研究意义:①扩大学习者的眼界和视野,加深对学前教育的认识②推动本国学前教育的变革与发展③帮助世界各国、各地区制定学前教育政策④促进国际学前教育的交流与合作3.简述比较学前教育的研究类型。①从比较的时间看:横向比较研究、纵向比较研究和综合比较研究②从比较对象相互影响的程度看:平行比较研究和影响比较研究③从比较的内容来看:专题比较研究和总体比较研究④从比较方法的性质来看:定性比较研究和定量比较研究⑤从比较对象的整体性和局部性来看:宏观比较研究和微观比较研究⑥从比较的范围来看:区域比较研究和问题比较研究4.简述比较学前教育的研究方法。①调查法。参观访问法:研究人员实地参观访问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方法。问卷法:研究人员用书面或通信的形式收集材料、设计表格、统计分析的一种方法。②文献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已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③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方法。④分析法:最具理性色彩,通过因素分析、质量分析、数量统计等方法,对比较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说明和概括,达到对研究问题的实质性认识,从而得出有价值的结论的方法。1.结合当前我国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分析比较学前教育的意义。①扩大学习者的眼界和视野,加深对学前教育的认识通过对各国学前教育的比较研究,了解各国学前教育的现状、特点、问题和趋势,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加深对各国学前教育的认识。通过探讨教深层次的学前教育规律等问题,掌握了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加深对本国学前教育的认识。②推动本国学前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作为改革学前教育的工具,学前比较教育向人们提供一种可优化的理想的教育选择。借鉴其他国家、地区的先进的或者失败的学前教育经验,是减少本国学前教育盲目性,增强本国学前教育科学性,推动本国学前教育变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借鉴其他国家、地区成功经验,吸取他们失败的教训的同时把这些经验和教训放在本国的实际境遇中,反思自身,从而更好的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因地制宜的加以改善,从而进一步推动学前教育的变革与发展。③帮助世界各国、各地区制定学前教育政策。当代社会制定学前教育的优质政策离不开对比较学前教育的研究,比较学前教育已然成为学前教育政策制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因为比较学前教育研究的信息资源对更好学前教育的追求,是合理地制定学前教育政策的基础;二是因为比较学前教育通过跨文化研究,能够发现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找出学前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探寻到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从而为制定正确的学前教育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可供选择的方向。目前,为促进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可在立足本国实际的情况下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制定相关的学前教育政策,进一步推动学前教育的变革与发展。④促进国际学前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比较学前教育通过介绍、宣传和传播各国学前教育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可以促进各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增进国际学前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我国在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必须加深对世界各国、各地区在学前教育领域的相互了解,加强与它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第二章美国学前教育1.简述开端计划的作用。研究表明:“开端计划”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公平教育、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和提高家长及儿童素质三个方面,其中在提高儿童基础学业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效果尤为显著。①“开端计划”以贫困儿童、低收入家庭,特别是处境不利家庭的儿童、残疾儿童为服务对象,为他们提供学前教育的机会,扩大了学前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多的儿童能够在平等的教育中得到发展。②“开端计划”也促进了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发展。“开端计划”的重点服务项目之一是为少数民族的贫困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③“开端计划”还促进了儿童和家长素质的提高,“开端计划”为贫困儿童的家长提供大量参与儿童生长、健康、认知能力发展的机会,也为家长提供再学习的和职业发展的机会,以便家长能尽量为儿童提供较好的家庭环境。“开端计划”对儿童的影响是长久的,研究表明:与没有接受“开端计划”教育的儿童相比较,接受“开端计划”教育的贫困儿童在入学后学习成绩显著提高。2.简述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①保育学校。主要招收2.5岁—5岁的儿童,一般以3-4岁儿童为主,目的是通过游戏、音乐、绘画等活动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发展。②幼儿园。主要是为进入一年级之前4-5岁儿童设立的教育机构,以半日制为主,具有小学预备教育的性质。③日托中心。是一种全日制或半日制的幼教机构,招收0-6岁的婴幼儿,目的是使每个儿童在体力、情绪、社会性及智力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3.简述美国学前教育的主要课程模式。①银行街早期儿童教育方案:又称“发展—互动”教育方案,继承了杜威首创的进步主义教育传统。其理论基础:心理动力学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杜威、约翰森和米切尔、维果斯基的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②高瞻课程:又称海伊斯科普课程,今天美国最著名的早期教育课程模式。是美国密歇根州的佩里学校学前教育科研项目的一部分。该课程模式从皮亚杰理论发展而来。③直接教学模式:为帮助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在学业上能够赶上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儿童,1966年由贝瑞特和恩格尔曼所设计的教育方案。其理论基础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④光谱方案:是一种课程和评估相结合的方案。其理论基础是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和费尔德曼的非普遍性理论。4.简述美国幼儿教师的职前培训课程类型。美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包括学位课程、儿童发展助理(CDA)国家证书课程和儿童发展助理(CDA)职业预备课程三种。①学位课程:有学士学位课程、大专学历课程、副学士学位课程和硕士学位课程。②儿童发展助理(CDA)国家证书课程:是一个国家级的教育项目,主要是为评估和提高在中心幼儿园、中心托儿所、家庭日间保育、家庭访问者环境下工作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技能,也向有双语教学需求的儿童提供特殊服务。③儿童发展助理(CDA)职业预备课程:需要学习者从事相关研究,研究有实地调查、课程学习和最后鉴定三个阶段组成。5.简述“发展适宜性”的内涵。①年龄适宜性:即早期教育必须考虑儿童自身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趋势,针对儿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对儿童进行因势利导②个体适宜性:即强调适宜的教育方案必须考虑儿童个人的发展速度、认知方式、学习风格等个性特征③文化适宜性:即强调有效的早期教育需要将教育对象的独有文化背景考虑进来,并使之成为有效的教育资源。1.分析美国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问题:①课程过于强调学业技能学习。2001年美国开展了一场全国性的幼儿教育标准化运动,反映了政府对学业准备特别是对早期读写教育的关注。在全国教育标准、k-12学习标准及“开端计划”结果框架的指导下,各州纷纷颁布了早期学习标准。早期学习标准的颁布给早已经进行的综合教育课程和生成课程带来了挑战。为了达到这些标准,幼儿教师不得不在教育活动中选择那些能够达到标准的课程内容,教师的关注点由原来的儿童发展适宜性转向课程的学业性。②教师资历和待遇差异显著。美国幼儿教师资格差异较大,既有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幼儿教师,也有许多只取得儿童发展助理教师证书或只取得二年制专科毕业副学士学位的幼儿教师,甚至还有相当于高中毕业程度的幼儿教师。教师资历差异显著。另外,美国幼儿教师的待遇与社会地位也不高。③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冲突。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理论层面和教育实践层面。在理论层面冲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价值选择的冲突;二是有关早期学习理解方面的冲突;三是学业准备与全面发展的导向冲突。从实践层面来看冲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游戏和自主探索与针对早期学习标准中有关指标的练习性方法的冲突;二是个性化教育与“一刀切”的教育模式的冲突;三是真实性评价与标准相关的测试性评价的冲突;四是教师的适应困难:信念、情感与教育行为的失衡。发展趋势:①政府加大投入,满足不同教育需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为了提高幼儿学习的欲望与能力,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家庭儿童的看护和教育需求,为入学做好准备,大幅度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如2005年国会提出了《儿童保育法》,该法规定联邦政府在2006年财政年度拨款23亿美元,以后每年增加2亿美元,2010年该项拨款额达到31亿美元,用于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美国政府还颁布了数量众多的学前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进行规范,保证了资金和合理使用。②立足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增强课程的综合性。1987年,全美幼儿教育协会发表了关于《0-8岁儿童早期教育项目中的发展适宜性实践》的指导性文件,该文件对学前教育课程的影响体现在课程的综合性上:课程模式的综合性表现在美国教育工作者采用将传统的成熟论模式、直接教学模式以及认识相互作用论模式综合起来的课程模式;课程目标的综合性不再走个人本位或社会本位的极端,而是把两种价值整合起来,学前教育应是培养“完整自我”的教育,即促进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和谐发展;课程实施手段的综合性体现在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对儿童施以教育。③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的有效融合。近年来,学前教育工作者做了许多工作以促进早期学习标准和“发展适宜性”教育的融合。一是梳理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学者们认为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之间应是和谐的关系;其次,学者们呼吁早期学习标准应充分考虑到标准达成的灵活性;第三,教师要树立游戏、方案教学是实现早期学习标准的有效途径的观念;第四,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真实性评价的方式对早期学习标准进行评价。二是教育实践及相关部门作出积极的响应。全美幼儿教育协会作为“发展适宜性”教育的提出者,能够积极应对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这说明“发展适应性”教育与早期学习标准之间确实是课程相互融合的。④提升教师资质,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美国联邦政府通过立法和充裕的经费投入来促进学前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为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奥巴马政府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得到公正的评价并且得到与他们工作付出相匹配的报酬。”还在《改革蓝图》中指出:“教育质量的关键、最主要的因素是站在教师前面的老师”。“为此,要着力改善学前教师的教学工作环境,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奥巴马政府还将幼儿教师同中小学教育置于同等地位,认为“必须从专业角度看待教师”。2.根据《发展适宜性》中关于教师作用的观点,分析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作用。1)关于教师作用的观点:2009年全美幼儿教育协会出版了《0-8岁儿童早期教育项目中的发展适宜性实践》(第三版),新版本除了重申“年龄适宜性”“个体适宜性”和“文化适应性”外,还重点提出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提出教师的作用在于:创建一种关怀儿童成长的环境;明确定位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教育目的;精心策划一套能够实现教育目的的课程;积极建构可以评价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标准;持续搭建与家庭建立互惠关系的家园合作桥梁等方面。2)结合我国幼儿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作用,谈谈启示作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新课程在改变幼儿学习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教师的角色。①成为倾听、观察,理解型的教师;②成为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引导者;③成为创造型教师;④成为学习型和研究型教师。3.论述美国开端计划的内容与作用,并分析对我国的启示。1)开端计划的内容与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