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主题班会(有趣的心理现象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有趣的心理学G1401班第八组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时代,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心理学正式创立于1879年,以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心理学从四个方面来研究行为: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也就是说真正的心理学,理论上最终能控制人的行为。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下几个有趣的研究一起揭开心理学神秘的面纱。谈到心理学你首先会想到什么?132456世界第一魔术师告诉你心理学有多可怕?如何辨别一个人是不是在说谎?你有“抑郁症”吗?有些事明明第一次发生,却好像曾经见过你经历过Déjàvu(AlreadySeen)吗?“选择恐惧症”是怎么回事?没有选择不痛苦,有选择才痛苦你是否走在“对”的人生道路上?10条经验告诉你FBI也在使用的测谎技术12张图表告诉你抑郁症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魔术师?催眠师?精神分析学家?还是超能神探?很难用一个确切的词来定义古怪的达伦·布朗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是什么?在电影“搏击俱乐部(FightClub)”中,Jack有一句著名的台词,“我一直在活着一场似曾相识的人生。每个我到的地方,我都觉得仿佛曾经来过。”艺术固然有它的夸大之处,但这种“此刻仿佛曾经发生过”的感觉对许多人来说都并不陌生。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感觉,眼前的事明明是第一次发生,却有一种异样的熟悉感。就连面前物品的摆设、人物的对白都好像曾经发生过。那一刻我们都会觉得无比惊异和神秘。“啊,好奇怪,刚才这一幕,我好像曾经在哪里经历过!”我们会这样说。这种感觉叫做Déjàvu(AlreadySeen)它是一个法语词汇,最初是由法国的一位物理研究人员发现的。Déjàvu在中文或日语中称之为“既视感”,更通俗的说法是“似曾相识”:它描述的是人在清醒的状态下,虽然是第一次见到某个场景,却感到在什么地方见过、或经历过这个情境。在很多时候,“一见钟情”其实也是一种Déjàvu。有时候,当你遇到一个人时,会感到莫名其妙的吸引力,你觉得对方身上的某种特质是你所熟悉的,因此会很容易想要亲近对方。Déjàvu之所以是一种“似曾相识”,是因为它并不是一种真正的认识。Déjàvu只会发生在“此刻”,它是一种正在经历的感觉,只会在你经历的那一刻发生。如果你认识一个人,你遇到ta十次也会同样认识他;而Déjàvu的感觉则是,你可能每天都从这条路去上学,但只在某一天、某个时刻,你突然觉得身边的事物都不一样了,仿佛勾起了某种久远的回忆。而且,当你离开了那个情境,没过多久就会忘记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并且很难去描述它。《科学美国人》的调查表明,人群中超过2/3的人,至少有过一次“似曾相识”的感觉;大约有1/3的人有过多次类似的体验,特别是15-25岁的年轻人。在人们的报告中,第一次出现Déjàvu的时间多出现在6-10岁之间实验证明,Déjàvu很容易在人们感到疲倦、压力、生病的时候出现,或是被不熟悉的事物环绕的情况下出现,这可能是因为,此时的大脑无法对收到的信息进行很好地处理。有趣的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同样有可能会出现“似曾相识”的反面jamaisvu(似不相识),它指的是你明明看到了熟悉的人或事物,但却怎么也想不起来相关的细节;或者看到很熟悉的字词却认不出,话在嘴边却说不出口。相较于老年人,年轻族群比较容易出现“幻觉记忆”;这可能是因为年轻人的生活较为丰富,身边常出现新鲜事物;年轻人的生活也更加忙碌,容易疲惫,因此大脑“打结”的时刻出现较多。Déjàvu的出现频率在成年早期达到峰值,在25岁后缓慢地下降,直至老年。选择恐惧症慎入痛苦和空白,你会选择什么?BetweengriefandnothingIwilltakegrief.TheWildPalms,WilliamFaulkner《野棕榈》福克纳你应该也听过这样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一只驴子站在两堆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干草中间。它完全可以在两堆干草中自由选择,但最后,它因为无法决定到底应该吃哪一堆而活活饿死了。你可能不知道,这头驴子有一个名字——布里丹之驴JeanBuridan是十四世纪唯名论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天主教牧师,他在“自由意志”的领域做了大量的写作工作。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有时,自由意志反而会导致“无法作为”(inaction),即一种由“不确定性”和“过量的选项”造成的“选择决策能力的丧失”。——这就是这头驴子名字的由来。数十年的研究已经清晰地表示,大多数人都和这头驴子一样,是糟糕的选择者——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而“考虑自己要选什么”不仅会让他们烦躁,有时还会造成极大的痛苦。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很多证据,从抱怨菜单太长、网购推荐的物品太多,到专业、工作的选择。为什么“选择”会带来负面的感受?一般来说,人们会以为,当他们被允许为所欲为的时候,他们会是自由的。但事实上,在这种“为所欲为”中总是包含着一种不自由——一种“消极的无穷无尽感”。如果你对自身没有明确的把握感,你很容易会迷失于“一切皆有可能”的幻觉中。如果用公司来举例,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HerbertSimon曾经观察到,那些希望获得“最大化”回报的公司,最终会因为无休止地寻找最佳选项而破产。BarrySchwartz是这位经济学家的读者,他指出,人类现在面临的巨量选项,越来越丰富的产品,越来越多元的生活方式等,都正在把我们变成这样的“最大化追求者”,无休止地寻找更好的选择——而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却更容易觉得自己的生活糟糕,以及容易抑郁。社会科学家BarrySchwartz著有一本书《选择悖论》(TheParadoxofChoice)。他通过心理和行为研究发现,虽然古典经济学认为,人们在做选择时,往往希望遵循“效用最大化”原理——也就是说,我们希望自己所做的选择,是所有选项中对自己最为有利的。然而实际的情况从来都达不到这样的目标。生活是复杂的。消费世界的选择是无穷尽的,而人类的理智却是脆弱有限的。例如,当你想买一件衣服,你觉得不把所有的选项看完,你就不敢决定买哪一个,但可供购买的衣服实在是太多了,怎么看都看不完,你因此陷入烦躁,最后甚至可能就放弃了购买计划。当你面对着各种诱人的选项时,你会发现,你无法在较快的时间里认定其中任何一个。并且,就算你真的选择了,你也会为你可能失去的机会感到焦虑:也许另外一堆干草会更美味呢?为什么“选择”会带来负面的感受?情况一:你月收入3万5,但你身边的人月收入全都有3万8;情况二:你月收入3万3,但你身边的人月收入全都只有3万当研究者问,“你觉得你在哪种情况下会更幸福?”有62%的人选择了第二种,只有38%选择第一种。但如果研究者的提问方式是,“你会选择哪一种?”只有16%的人选择了第二种,仍然有84%的人选择了第一种。这说明,很多时候“我要选择什么?”和“我在什么情况下更幸福?”,在我们的头脑中是两个不一样的问题。此外,和常识所以为的不同,人们有时做出的选择,并不是那些他们认为会让自己“更幸福”的。美国心理学家AmosTversky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向参加实验的人描述了以下两种情况:你可能认为你很想要一件事物,并竭力去获得它。当你得到后,你发现你并没有如你想象中那么想要它,甚至完全不想要它。反而是另一些你从未意识到的事物,才是你真正想要的东西。——这就是一个miswanting的例子。心理学家Wilson和Gilbert把“wanting”定义为“一种对喜欢的状态的预测”。然而预测总是充满偏差的,尤其是对于感觉的预测。刚吃饱的时候去超市买食物容易买少,很饿的时候去买则容易买多,就体现了这样一种预测的偏差。最后一个关于“选择”的核心问题是“误以为想要”(miswanting)。选择恐惧症怎么办?既然我们如此不擅长于做选择,我们似乎只有两种可选的应对策略:改变我们做选择的方式/思路;或者限制/减少可选的选项。1.正如前文所说,如果你在做选择时,总是担忧自己是否已经选出效益最大的选项,你很有可能被过多的选项压垮。因为你会希望能够在做选择前,慎重考虑过所有的选项。你会因为担心还有更好的选择在后面,而迟迟不敢行动。而事实上,这样的考虑是永无止尽的。Schwartz建议我们从“追求最大化效益的人”,转变为“有所牺牲的人”。如果眼前的这个选项能够让我感到还算满意,我愿意选择它,专注于它,坚持自己的选择.尤其是当你处在一个“有很多好选项”的情境中的时候,要相信不管选择哪个选项,你都会差不多程度地获得价值感,同样也可能都会一定程度地留有遗憾。接受这一点,你的选择恐惧症可能就会极大缓解。2.而减少可选项的关键,则在于自我约束前文提到的“超市”研究中,Gilbert和Wilson发现,只有一种人在饥饿时也不会过量购买食物:就是那些随身携带了购物清单的人。克服选择恐惧症,过上更简单的生活,归根结底无法回避开更高程度的自我规训和自我坚定。同时也需要对欲望的节制,保持合理的期待,接受缺憾。•有多项实验的我们都知道,不善于说谎的人,往往会在撒谎时不自觉地眼神闪烁、脸红、结巴、手心出汗。但Ekman认为,即便是那些看似镇定、有一张“扑克脸”的人,在说谎时也会不自觉地产生紧张、愧疚、有时甚至是愉悦的情绪,这些情绪是很难隐藏的,总有那么一个瞬间,你脸上的微表情或者肢体语言会泄露天机。•那么,学习这些微表情的判断方法真的有效吗?有的人说谎会脸部紧绷;有的人说谎时会与你对视,有的人却眼神闪烁。——也就是说,从来都不存在一部有关肢体语言的辞典,能够在普遍意义上定义出人们的表情代表了什么。ThomasOrmerod指出:“每个人说谎时的小动作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下(譬如在警察局接受审讯),人们可能会表现出异常的肢体语言,只是为了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因此,那些通过微表情来识别谎言的技巧其实太过绝对了。“微表情”并没有什么luan用上世纪70年代,PaulEkman第一次发表了关于“微表情”的研究。“微表情”指的是那些无法用肉眼观察的表情,它十分短暂,往往只持续0.04-0.07秒,如果要观察的话,需要通过高速摄像机。他认为,这些细小的表情可以泄露人们的欺骗行径。•一个2010年的实验专门调查了收看LietoMe的观众,对比了他们和一般人的测谎能力是否存在区别。结果表明,在所有的被试中,那些努力运用从LietoMe学到的测谎技巧的观众,判断对方是否说谎的平均准确率达到60%,而一般人的准确率为65%。这两个数据说明,通过LietoMe自学测谎的观众,与普通人的测谎能力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大家最好还是抱着娱乐的心态,看看就好。)真正的FBI是如何测谎的?1234多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研究者认为,尽管我们不能通过微表情和肢体语言来看穿谎言,却可以用谈话的方式来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伍尔弗汉普顿大学的Ormerod和CoralDando列出了以下几种可以用来识别谎言者的谈话技巧,这些方法都已经在实际的FBI和警方的审讯过程中得到运用。问一些让对方出其不意的问题,或让对方使用倒叙。观察对方的自信度,适时发出挑战。关注和确认对方叙述中微小的细节。5“放长线钓大鱼”,不要急于拆穿。1.多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因为撒谎者只是暗示了一个广泛的故事框架,他们的描述往往缺乏细节,因此,让他们开放地描述更容易露出破绽。不要使用是非题,一段故事中的漏洞会比单纯的“是”或“否”更容易被识别。•比如说,当你怀疑男朋友晚上去打游戏时,不要问他:“你晚上去打LOL了吗?”,而是换一种方式来问:“你晚上都干了些什么?”。当对方说自己在xx大学工作,而你表示怀疑时,你可以让对方介绍一下自己每天去上班的路途,和在大学工作的经历。•假如对方打算说谎,那么接下来他就必须得编故事。而在编织谎言的过程中,他极有可能会被自己的谎言给绕进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谎言要用千百个谎言来修补”。•所以,如果在一般的思维过程之外增加额外的“思考”,就会产生认知负荷(cognitiveload),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费脑子”。举个例子,当一个人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的时候,如果认知资源大部分用在了打电话上,放在开车上的认知资源不够,就容易导致事故发生。•Ald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