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化上皮瘤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包头市肿瘤医院放射科徐剑患者女39岁主因“背部肿物渐增大三年”入院。患者三年前无意间发现背部有一3cmX3cm大小肿物,质中,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未行诊治。三年来肿物逐渐增大,现已约10cmX8cm大小,仍无明显不适。今日于我院门诊行超声示:背部实性肿物,性质待定。为明确诊断,今日求治于我科,门诊以“背部肿物”收入院。T1WIT2WIFST2WIDWIADC+CFST2WI+C术后首次病程记录术中可见肿物位于脂肪层内,约10cmX8cm大小,质硬,界尚清,活动度可,包膜完整。MRI示:背部脂肪层内肿物影,考虑恶性(肉瘤?)。病理回报示:(背部)钙化上皮瘤。表面分叶,切面见灰白色物质,伴有骨化。增生的基底细胞样细胞过渡为毛“影细胞”。病理特点为嗜碱性细胞与影细胞构成的细胞团块,影细胞内或间质内有钙质沉积。T1WIT2WIFST2WIDWIADC+CFST2WI+C钙化上皮瘤钙化上皮瘤是一种来源于毛发基质的良性肿瘤,偶有侵袭、恶变和复发的报道。钙化上皮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青少年好发,60-70岁是第二个发病高峰,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好发于面颈部,四肢次之,躯干少见,多单发,多发少见。发病机制肿瘤位于真皮深部或皮下组织内,边界清楚,常有结缔组织包膜,与表皮无联系。瘤细胞聚集成不规则的岛状,埋于富含成纤维细胞的间质中。瘤细胞岛主要由两种类型的表皮细胞组成,即嗜碱性细胞和影子细胞。早期病变,瘤细胞岛内以嗜碱性细胞为多,嗜碱性细胞数目较多,随着肿瘤发生时间的延长嗜碱性细胞数目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因此影子细胞应作为钙化上皮瘤的病理学确诊依据。偶尔在瘤体内可见黑素、小的皮脂腺和毛透明颗粒存在。在接近影子细胞的间质中,有时尚可见异物巨细胞反应。约3/4的肿瘤可见钙质沉着,主要存在于影子细胞内,间质内也可存在。约15%的病例,肿瘤间质中可见骨化区域。临床表现钙化上皮瘤临床上常表现为缓慢增大的无痛性结节、囊肿、斑块,表面呈肤色、淡红色、淡蓝色,偶见水疱样、蕈样或角化棘皮瘤样。由于该病较少见,皮损表现多样化,容易模拟多种皮肤病,误诊率非常高,临床上常被误诊为皮脂腺囊肿、表皮囊肿、皮肤纤维瘤、血管瘤。鉴别诊断1.表皮样囊肿:好发于头皮、面部、颈部及躯干,皮损常为圆形隆起性肿物,有弹性,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单发性囊肿,囊壁由鳞状上皮构成,可见颗粒层,囊内充满胶质。无影子细胞及过渡细胞。2.钙盐沉积症:是一种非肿瘤性的无定形的钙盐沉积,可有骨化、多核巨细胞反应,但无嗜碱性细胞及影子细胞。3.皮肤血管瘤:常见于出生时即有或生后不久的婴幼儿,好发于面部、头部、颈部,也可见于四肢。各型血管瘤有各自的临床特点。(1)鲜红癍痣:真皮内毛细血管扩张,但内皮细胞不增生。(2)毛细血管瘤:真皮全层甚至皮下组织内大片紧密排列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基底膜外无平滑肌细胞。(3)海绵状血管瘤:真皮和皮下组织内大小不等的血窦,衬以单层内皮细胞,外围为分布不均的疏松胶原纤维和少量平滑肌细胞。瘤内还可见少量较大的不规则形动脉和静脉。管腔内常见血栓形成,有的已机化、钙化。•4.皮脂腺囊肿:多为单发,偶见多发,球形肿物,直径1~3cm,位于皮肤或皮下组织内,与皮肤粘连,但基底可以推动,表面光滑,无波动感。皮肤颜色正常或为淡蓝色,在囊肿表面可见皮脂腺开口受阻所致的小黑点,可从此挤出白色豆腐渣样内容物。往往并发感染,造成囊肿破裂而暂时消退。治疗手术切除活检为最好的治疗方法。亦可通过小切口锐匙刮术,刮除囊内容。手术完整切除很少复发。小结1.好发于青少年面颈部和四肢,多数生长缓慢.2.多呈无痛性单发结节,质地较硬,触摸时有纽扣或沙石样感觉。3.早期病变,瘤细胞岛内以嗜碱性细胞为多,随着肿瘤发生时间的延长嗜碱性细胞数目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因此影子细胞应作为钙化上皮瘤的病理学确诊依据。4.由于病灶不会自然消退,手术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案。手术应完整切除皮损否则易复发。谢谢!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