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青海省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作者:王廷栋作者单位:青海省交通厅,西宁,810008刊名:青海交通科技英文刊名:QINGHAIJIAOTONGKEJI年,卷(期):2010,(z1)被引用次数:0次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王颂.王江平.焦铮.冯力虎.WANGSong.WANGJiang-ping.JIAOZheng.FENGLi-hu依托交通运输平台发展邮政业的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交通运输部组建后,我国交通运输资源得到了进一步整合,为邮政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有效利用各种交通运输资源,成为当前促进邮政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为了更好地发展邮政业,本文对目前邮政业利用交通运输资源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在分析了邮政业利用交通运输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邮政业融入交通运输行业整体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其结论是邮政业必须充分利用交通信息资源,协调交通管理部门,依托交通网络建设,提高邮政服务效率,以促进邮政业又快又好的发展.2.学位论文尚荣丽交通运输发展的区域差异性比较研究2007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区域交通运输发展差异日益显著,交通运输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现象仍然存在,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还困扰着我们等等,这不但影响了我国区域及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阻碍了我国整体交通运输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交通运输发展的区域差异性进行研究。而一个区域的交通运输网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规模,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交通运输结构,才能使交通运输的发展符合区域差异特点,才能促进区域及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以及如何把握区域交通运输发展所处阶段,制定适合区域发展的交通运输发展政策,都值得我们思考。本文以此作为出发点,提出了交通运输差异性比较理论,在差异中把握处在不同区域中的交通运输发展水平及其交通运输发展特点,从而为区域交通运输的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本论文首先对区域差异性比较理论进行了阐述,为交通运输的区域差异性比较提供理论基础;然后,从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对我国交通运输区域进行了划分,并根据我国区域差异特点,从影响交通运输发展的区域因素和交通运输资源的区域差异性两方面,分析了导致交通运输发展差异性的因素;其次,从区域优势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出发,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区域差异比较理论,分别从交通运输规模、交通运输结构、交通运输发展阶段三方面对交通运输发展的区域差异性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交通运输发展的区域差异性比较理论;最后,运用本文所提出的交通运输发展的区域差异性比较理论对我国东、西部交通运输进行比较分析,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我国东、西部交通运输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3.期刊论文郭小碚.GUOXiao-bei中国十一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铁道运输与经济2006,28(1)回顾中国十五期间交通运输的发展,分析十一五交通运输面临的形势及制约,指出十一五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是:全面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以运输大通道为重点,突出铁路发展;改善农村地区交通条件,促进交通运输全面、协调发展;加强特大城市和城市化地带交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轨道交通.4.学位论文赵金涛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一个动态的研究视角2005本篇博士论文尝试从交通运输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入手,研究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机理,并试图借助计量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将交通运输发展作为一个变量纳入区域经济的研究框架。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尽管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交通运输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但是在经济学发展的过程中,交通运输因素的影响无疑是逐渐削弱的,以至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把交通运输看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常量,从而在其模型中忽略掉了。在杜能和韦伯等人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区域经济学研究范式中,通常也只是采用静态和比较静态的方法来处理交通运输问题。艾萨德曾经这样认为,“目睹了最近20年的巨大变化,但我们的研究完全忽略了这个运输系统发展的动态的方面——它与改变社会等级组织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从动态的视角考察交通运输自身的发展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影响有可能成为推进这一研究的突破口。本文研究的初衷也是希望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在文章框架安排上,本文紧紧抓住交通运输发展这条主线,对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展开分析,全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导言,主要是界定研究的问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确立研究思路和框架,并概述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是交通运输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主要从经济学视角对交通运输的概念、影响其发展的动力和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的契合进行总结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第三章从交通运输的属性入手试图找出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的基础,提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交通运输路径依赖三大机理,为深层次构造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机理的研究框架打下基础。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从区域产业发展和区域空间结构优化两方面研究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第四章是区域产业发展的交通运输依赖性分析,从交通运输发展与区域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入手,重点研究交通运输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聚集的关系;第五章是交通运输发展与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有序化,主要讨论交通运输发展与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作用机理和优化过程。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是基于中国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和对策建议。第六章实证部分主要是应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与构造的一元和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和各省份进行计量分析;第七章是中国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的策略与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对中国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本文可能形成的创新有以下几个方面:1、试图把交通运输发展这一因素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体系,力争突破现行区域经济发展中从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考察交通运输的范式;2、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路径依赖机理,系统归纳了交通运输影响区域经济活动的基本属性和市场属性,并总结交通运输密切空间联系的三大扩展属性——网络型属性、空间收敛性和路径依赖性,进而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路径依赖的内涵和作用机理;3、从区域产业发展和区域空间结构优化两方面解释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路径依赖性,试图形成基于交通运输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框架;4、设计并检验了基于交通运输的区域经济发展计量模型,应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讨论了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区和各省份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Grager因果关系,构建了交通运输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总量、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一元和多元回归的计量模型。5.会议论文程世东我国交通运输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2006本文从交通运输自身发展规律、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运输发展的外部约束条件等三方面,阐述了我国交通运输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6.学位论文张利敏中国城市交通运输发展空间差异变动分析200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均明显提高,城市交通运输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政府制定的汽车产业政策和交通政策,对我国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运客量大、占用街道和停车用地少,综合客运成本低、能源消耗少、环境效益好等优点,发展公共交通已经成为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公共交通运输发展的好坏影响城市环境质量,进而影响着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城市交通运输发展同城市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城市交通运输发展的基础,反过来,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也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城市正面临城市化和机动化两大挑战,交通运输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其发展状况对于整个城市和区域的发展的影响深远。本文选取全国1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选取反映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情况的客运量、货运量、人均道路铺装面积、万人公共汽电车拥有量、出租车数量和公共汽电车客运总数等指标,在SPSS11.3中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并结合GIS图形分析软件,研究1991~2003年间我国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和发展特征的空间差异及变动情况,并做出合理的解释。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国内外有关城市交通运输发展、区域交通运输发展和空间差异研究的文献综述。第二章在前面综述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设计,包括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框架结构等。第三章是研究背景分析,首先介绍了我国城市交通运输发展的历程,然后分析1991~2003年我国客运量、货运量等反映交通运输发展的相关指标发展变动的情况,最后分析客运量、货运量等反映交通运输发展的相关指标在1991年、1995年、1999年和2003年四个年份变异系数的变化,从而阐明我国城市交通运输发展差异变动情况。结果表明,1991~2003年间我国城市交通运输发展迅速,城市之间交通运输发展的差异大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第四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通过主成份分析,构建表征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我国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和发展特征差异的空间状态及其变动情况。结果表明:1991~2003年我国华北和华东地区城市道路发展水平较高,大城市的公共交通运输服务水平较高,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运输量较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京广线沿线的部分地区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较高,江苏省、河南省、山东省的大多数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提升较高。第五章是有关影响我国城市交通运输发展空间差异变动的要素分析,包括地理与历史发展因素、经济因素、制度和政策因素等。研究表明,城市的交通运输的发展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条件和政策制度背景下,各种因素的作用程度也不同。最后一章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论文的结论,并指出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7.期刊论文任虹.RENHong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国家主义经济观-中国航海2008,31(2)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提出了新国家主义经济观这一交通运输发展的新的理论定位.分析了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国家主义经济观与传统国家主义经济思想的区别,阐述了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国家主义经济观的思想原则及其必然性,提出国家资本控制力是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国家主义经济观的核心体现.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理论框架和交通运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8.学位论文刘勇交通运输与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作用机制及其协同发展2007城市群是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地域空间组织,其集约化的发展模式,巨大的经济能量,对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城市群空间结构不是单纯的空间构架,它与资源的空间配置以及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分布密切相关,在区域经济活动中具有特殊的经济意义。通过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实现基础设施、人力资本、产业等的最优空间配置,提高资源的空间组合效率,是促进城市群经济增长,提高城市群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国内外城市群发展来看,交通运输构成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骨架。借助于交通网络,既可以沿相应的轴线进行产业布局又可以开展分工合作,增加区域城镇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分工体系,从而促进城市群的进一步发展和空间结构优化。如何通过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是本文试图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分两个层次探讨了城市群空间结构与交通运输之间的关系。第一个层次是分析了交通运输对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作用机制。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本文认为分工和专业化以及集聚和扩散是影响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两个主要动力机制。分工和专业化通过影响城市群内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乘数效应以及促进要素流动和网络化空间组织影响空间结构。对集聚经济效益的追求则构成了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内在动力,在城市化早期主要表现为大区域的扩散和微观区域的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