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小说(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80年代小说(上)80年代小说•第一节80年代小说概述•一、80年代前期•伤痕文学(伤痕小说),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了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发表,引起轰动,成为伤痕文学的发端之作,也是文学进入新时期的里程碑。1978年8月,卢新华的《伤痕》发表(伤痕文学名于此),逐渐形成伤痕文学创作热潮。•反思文学,茹志鹃于1979年2月在《人民文学》发表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被视为“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改革文学:1979年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发表,以磅礴的气势开了改革文学先河。小说关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以及带来的伦理、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改革者的形象塑造。•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蒋子龙的《燕赵悲歌》,张炜的《秋天的愤怒》,贾平凹的《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浮躁》,何士光的《乡场上》、王蒙的《坚硬的稀粥》、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伤痕文学:刘心武的《班主任》(1977年11月)用艺术的形式对刚刚逝去的文革提出了质疑,标志“伤痕文学”的发端。伤痕文学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了在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下人性遭摧残、人权被剥夺的悲剧。伤痕文学走出了文革的假大空颂歌模式,直面血泪人生。代表作品有,卢新华《伤痕》、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蒙《最宝贵的》、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伤痕文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文革十年动乱给人民带来的伤痕:一是精神意识的荒芜与畸形;二是心灵情感的压抑与残缺;三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美丽关系的严重破坏。•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是伤痕文学发展的深化和必然结果。茹志鹃1979年发表的《剪辑错了的故事》被视为“伤痕文学”起步的标志。反思文学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代表作有:高晓声《李顺大造屋》、谌容《人到中年》、路遥《人生》、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王蒙《布礼》、《蝴蝶》等。二、80年代中后期其一,一批作家把目光投向大自然。如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郑万隆《老棒子酒馆》等。其二,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韩少功《爸爸爸》、《归去来》、《女女女》,阿城《棋王》、《孩子王》、《遍地风流》,郑万隆《异乡异闻》,贾平凹《古堡》、《远山野情》,李杭育《最后一个鱼佬儿》,王安忆《小鲍庄》等。其三,先锋小说潮流涌动。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残雪《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马原《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洪峰《极地之侧》,余华《一九八六年》,苏童《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格非《褐色鸟群》,孙甘露《请女人猜谜》等。其四,纪实文学与新写实小说思潮。纪实文学代表,刘心武《公共汽车咏叹调》、《5.19长镜头》,张辛欣《北京人》;新写实小说代表,刘震云《一地鸡毛》、《单位》、《官场》,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方方《风景》、《桃花灿烂》等。刘心武•四川成都人。1942年6月4日出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1950年随父迁居北京。中学时期爱好文学。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后任中学教员15年。1976年后任北京出版社编辑,参与创刊《十月》并任编辑。1979年起任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1987年赴美国访问并在13所大学讲学。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伤痕文学”的开端,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后又发表《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我爱每一片绿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等小说,曾激起强烈反响。刘心武(1942年—)•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班主任》、《母校留念》、《刘心武短篇小说选》,中篇小说《秦可卿之死》,中短篇小说集《绿叶与黄金》、《大眼猫》、《都会咏叹调》、《立体交叉桥》、《5.19长镜头》,中篇小说集《如意》、《王府井万花筒》、《木变石戒指》、《一窗灯火》、《蓝夜叉》,纪实小说《公共汽车咏叹调》,长篇小说《钟鼓楼》(获茅盾文学奖)、《风过耳》、《四牌楼》、《飘窗》等。刘心武小说的特点:1.社会性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2.强烈的思辨色彩和理性特征;3.深沉的文化感和历史感。路遥•路遥,原名王卫国,汉族,中国当代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1949年生于陕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7岁时因家贫被过继给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路遥曾与在梁家河大队插队的习近平同住一个窑洞,并彻夜长谈过。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路遥(1950一1992)•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同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路遥因此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且该书未完成时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1992年11月路遥因病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梁晓声•原名梁绍生。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9月出生于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成市泊于镇温泉寨。中国现当代以知青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1968年,高中毕业,赶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兵团战士”,在北大荒度过了7年的知青岁月,期间开始文学创作。1974年,就读于复旦大学。1977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厂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及中国电影进口审查委员会委员。2002年开始任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现居北京。梁晓声(1949一)•梁晓声相继创作了北大荒知青题材的系列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师恩难忘》、《年轮》等等。陆文夫•江苏泰兴人。从小喜爱文学。1948年毕业于苏州中学,赴苏北解放区。翌年随军渡江到苏州,任新华社苏州支社采访员、《新苏州报》记者。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小巷深处》。1957年调江苏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因参加筹办《探索者》同人刊物,被打成“反党集团”成员,长期下放到工厂、农村劳动。粉碎“四人帮”后平反。1978年返苏州从事专业创作。后任苏州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陆文夫(1928-2005)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献身》、《小贩世家》、《围墙》、《小巷深处》;中篇小说《美食家》。长篇小说《人之窝》。已出版小说集《荣誉》、《二遇周泰》、《小巷深处》、《特别法庭》、《小巷人物志》、《围墙》、《陆文夫中篇小说选》。文论集《小说门外谈》等。《美食家》•资本家朱自冶出租房屋为生,高小庭和妈妈是朱自冶的远亲,寄住朱家,朱自冶便让高小庭课余时间给他采买各处的风味小吃。高小庭在学校学到了革命道理,对朱自冶的寄生虫生活忿忿不平。•1948年冬天,高小庭投奔革命到解放区,没想到解放后被分配回苏州干商业工作。•解放后,朱自冶仍然有钱,天下太平了,可以放心吃喝了。高小庭想使朱自冶学会了自食其力。组织分配高小庭去一家名菜馆当经理,他把名菜馆“改造”成大饭铺。朱自冶了魂一样蔫头蔫脑。朱自治为了吃上好菜而与旧政客的姨太太孔碧霞结婚。许多干部、工人的不满,连老战友也责备高小庭毁灭了苏州的饮食文化。•60年代初国家陷于贫困,朱自冶沉浸回忆里,居然在幻想中创造了一道名菜“南瓜盅”。•到了“文革”,高小庭和朱自冶一个是走资派,一个是寄生虫,都成了批判对象,高小庭还被赶出苏州下放到农村。“文革”后落实政策,高小庭仍回苏州那家菜馆当经理。随着经济的繁荣,人们对吃的要求越来越高。高小庭的思想也解放了,又把大饭铺恢复成名菜馆。朱自冶则摇身一变成为“美食家”,有好事者还借此机会成立烹饪学会,让他担任会长。•陆文夫小说创作的特点:1.题材领域敢于冲击禁区;2.民风民俗与地域文化魅力;3.针砭时弊的准确性;4.细腻的心理描写与浓郁的幽默感。谌容•原名谌德容,生于湖北汉口。1957年毕业于北京外语学院,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编辑和翻译。后当过中学俄语教员。曾三次到农村体验生活和劳动。任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谌容1964年开始创作,1980年因发表中篇小说《人到中年》而蜚声中外,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一等奖,由她改编的同名电影曾先后获金鸡奖、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百花奖。她的作品曾多次获奖。谌(chén)容(1936~)•出版有长篇小说《万年青》、《光明与黑暗》,小说集《永远是春天》、《赞歌》、《真真假假》、《太子村的秘密》、《谌容小说选》、《谌容中篇小说集》,以及《谌容集》等。她还发表过一些散文。•谌容善于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开掘出重大的社会主题,追求小说的诗意美和艺术表现的新颖独到,格调清新明丽、委婉细腻、朴实深沉。《人到中年》•中年眼科大夫陆文婷因超负荷运转而突发心肌梗塞,与此同时,陆文婷的同学、朋友姜亚芬离国出走。40多岁的陆文婷60年代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医院当住院医生,后与从事冶金研究的傅家杰结婚,并有一儿一女。繁忙的家务、狭小的居住空间、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是对陆文婷的重压。但是,不管多么疲劳、紧张、困难,只要面对病人的眼睛,陆文婷就忘记了一切,一天上午,她一连为焦副部长、张老汉、王小嫚作了三场手术,终于因为疲劳而病倒。在时而昏迷、时而清醒的过程中,各种幻想的朦胧的记忆纷纷从陆文婷的意识深处闪现出来: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孤苦童年、单调而忙碌的大学生活、甜蜜的爱情、丈夫和孩子、朋友姜亚芬的出国晚宴、焦副部长夫人秦波的令人难堪的不信任的目光……她以为自己再也爬不起来了。然后,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她终于从死神那里逃脱,在丈夫的搀扶下迎着朝阳和寒风走出了医院。冯骥才•生于天津。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代表作品:《雕花烟斗》、《逆光的风景》、《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炮打双灯》、《神鞭》、《三寸金莲》。冯骥才(1942年—)冯骥才小说艺术特征•冯骥才小说中重要的成分是对民族文化的批判意识,具有“文化小说”的特征,重视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呈现出明显的天津地域情调。《雕花烟斗》《神鞭》《三寸金莲》张贤亮•原籍江苏盱眙,生于南京。抗战时期在重庆读小学,抗战胜利后,在南京建南中学、南京市三中学习。1951年入北京三十九中学,1954年被除籍。1956年自愿报名去西北,在甘肃贺兰县的农村当文书,后调任甘肃省干部文化学校文学课教员。50年代初期开始诗歌创作,1957年因发表诗歌《大风歌》(《延河》1957.7)被划成右派。1958年至1976年,经历了劳动、管制、群专、关监,在宁夏农场被剥夺一切社会权利从事劳动。1979年获平反,重新发表作品。张贤亮(1936—2014)•1980年调宁夏自治区文联工作,当《宁夏文艺》的编辑,后从事专业创作。任宁夏自治区文联主席、作协宁夏分会主席。立体文学作品:镇北堡西部影城、老银川一条街。出版有小说集《灵与肉》《肖尔布拉克》、《感情的历程》等,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习惯死亡》等。•代表作有《灵与肉》、《绿化

1 / 6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