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经济活动全球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之第九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绵阳师范学院:岳云华教授杜漪教授经济活动全球化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作业与阅读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产生与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关税同盟理论作业与阅读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与发展的三个阶段(一)迅速发展时期(20世纪50至70年代初)1949年1月,前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等社会主义国家为打破冷战初期资本主义国际的经济封锁和巴统的禁运,在莫斯科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1951年4月,法、德、意、比、荷、卢六国在巴黎签署《煤钢联营条约》。以防止战火刚刚熄灭的欧洲成员国利用煤钢等战略资源重整军备,从而起到安定人心,实现地区共同繁荣的作用。1952年5月9日欧洲煤钢共同市场正式成立。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产生与发展1957年3月,六国外长云集罗马,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条约》——统称为《罗马条约》。标志着人类历史上最成功、一体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正式登上历史舞台。1958年1月1日欧共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宣告成立。1967年7月六国又在布鲁塞尔将上述三个条约合并,欧共体正式成立,这就是欧盟的前身。自6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也相继建立了20多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东南亚国家联盟、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中美洲共同市场等。(二)停滞时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处于经济危机、能源危机和货币制度危机,生产增长停滞并伴随着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市场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很多经济一体化组织几乎停滞发展,有的甚至中断活动或解体。(三)高涨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这个时期,区域经济一体化重新高涨,迅猛发展并实现新的飞跃。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相继问世。二、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原因(一)区域经济一体化适应了战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各国间国际分工日益加深的需要。(二)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三)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产物。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指有一定地缘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共同的行动准则和协调一致的政策,甚至通过建立起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实行长期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经济乃至政治上的联盟。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一)按贸易壁垒取消的程度划分1、优(特)惠贸易安排是指成员国之间,通过协定或其他的形式,对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规定较为优惠的关税。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低级和最松散的形式。自由贸易区:是指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的贸易区,各成员国在区内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但各个成员国保持独立的对非成员国的贸易壁垒。2、3、关税同盟指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并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关税税率而缔结的同盟。关税同盟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4、共同市场是指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贸易壁垒,建立对非成员国的统一关税税率,而且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的生产要素可以完全自由流动。其成员国在经济、金融、财政政策上完全统一化。(二)按参加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1、水平一体化是指由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同或接近的国家共同组成的一体化。如欧盟、东盟自由贸易区。2、垂直一体化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组成的一体化。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三)按一体化的范围大小划分1、部门一体化是指区内各成员国的一种或几种产业(或货物)的一体化。2、全盘一体化是指区域成员国的所有经济部门加以一体化。三、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一)欧洲联盟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其前身是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是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统称。1957年3月由法国、前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签订《罗马条约》,并于1958年1月1日正式生效标志着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1968年):建立关税同盟阶段欧共体成立的初衷是加强欧洲大陆各国的经济合作,为恢复战后的欧洲经济,减少在欧洲再次发生世界大战的悲剧的可能性,也为了在东西方冷战中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根据《罗马条约》,共同体实现内部自由贸易,相互取消关税,撤消相互间贸易壁垒,对外实行统一的贸易政策。但这一目标的真正实现是在1968年以后。第二阶段(1968—1992年):实现关税同盟和建立共同市场阶段从1961年到1970年的10年中,共同体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高于同期美国的2.5%,对成员国的经济合作是一种鼓舞。1985年6月,发表了“白皮书”,提出进一步取消内部障碍,建立包括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完全流动的共同市场的具体建议。两年后,各成员国先后进行了讨论,修改并批准了“单一欧洲法”(反映白皮书内容),于1987年7月1日正式生效。其目标是于1992年底建立欧洲共同市场。期间增加了新的成员国如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欧共体变为12个国家。第三阶段(1993年起):实行共同市场和建立经济同盟阶段1993年1月1日,欧共体决定实现“单一欧洲法”提出的目标,进入共同市场阶段。为继续推动欧洲的联合,12个成员国首脑于1991年12月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会议,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提出:通过12国全体人民的努力,将欧洲共同体缔造成为一个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联盟——经济同盟。1993年1月1日《马约》生效,欧洲联盟正式成立。1995年1月1日,奥地利、瑞典、芬兰正式加入欧盟。2004年5月1日,正式宣告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10国加入欧盟。(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指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达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美国和加拿大两国毗邻,交通便利,语言相通,生活习惯相近,双方的经济关系特殊,互相依赖性强。在此基础上墨西哥加入,于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标志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三)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1989年由澳大利亚总理倡议,于1989年11月由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新西兰、韩国和东盟六国参加的APEC成立。1991年10月我国加入,目前共有21个国家。其特征:1、是一个开放的、非排他性的地区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均为环太平洋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实体。2、既有像美国、日本那样的经济发达国家,又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有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经济互补性强。3、区域性经济合作圈发展蓬勃。关税同盟理论一、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由美国经济学家范纳和李普西1950年提出。在模型中,假设世界上有A、B、C三个国家,A国是主要的分析对象,B国是和A国结盟的国家,C国代表关税同盟外的国家。并假设A国是一个小国,它的进出口不会影响世界市场价格。完全形态的关税同盟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完全取消各参与国间的关税;2、对来自非成员国或地区的进口设置统一的关税;3、通过协商方式在成员国之间分配关税收入。(一)贸易创造效应是指由于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使生产转向同盟内最有效率的供应者所产生的净利益。包括:1、生产利得,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2、消费利得,即由于取消关税,每一成员国由原来生产并消费本国的高成本价格产品,转向购买其他成员国的低成本,低价格产品,从而使消费者节省开支,提高福利。(二)贸易转移效应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对外设立统一的关税壁垒,使一些成员国的消费者不得以低价购买非同盟国生产的更低廉的商品,只能转向同盟内的高价产品并由此产生经济损失。(三)贸易扩大效应贸易创造效果和贸易转移效果是从生产方面进行考察关税同盟的贸易影响的,而贸易扩大则是从需求方面进行分析的。关税同盟无论是在贸易创造还是在贸易转移情况下,由于都存在使需求扩大的效应,从而都能产生扩大贸易的结果。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关税同盟可以促进贸易的扩大,增加经济福利。关税同盟建立后,其静态效果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两者的大小和贸易扩大的多寡。(四)影响关税同盟静态效益大小的因素1、关税同盟建立前关税水平越高,则建立关税同盟后的贸易创造效应越大。2、关税同盟包括的国家越多,贸易创造效应越大,贸易转移效应越小。3、共同关税税率越低,贸易转移效应越小。4、关税同盟成员国的供给与需求弹性越大,贸易创造效益越大。5、关税同盟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与贸易转移有关的产品的成本差异越小,贸易转移效应越小。6、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与贸易创造有关的产品的成本差异越大,贸易创造效应越大。二、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一)规模经济效应在建立一体化组织以前,如果一个成员国某一产业的国内市场不够大,尚不足以完全获得规模经济利益,那么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使成员国市场连成一体,自由市场的规模可以扩大,产品成本趋于下降,企业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二)竞争加强效应关税同盟建立后,促进了商品流通,可以加强竞争、打破独占,使各国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高,经济福利因此提高。(三)投资刺激效应随着市场的扩大,风险与不稳定性降低,会吸引成员国厂商增加新的投资;另外,为了提高竞争能力,原有的厂商也会增加投资,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可能吸引更多的区外投资。(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经济效应区域内商品的自由流通,带动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提高了要素的流动性,促进了要素的合理配置。(五)加速经济增长效应由于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市场趋于统一并且竞争加剧,投资规模扩大,促进了研发的扩大,技术进步提高,加速了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区域内部贸易的自由化,内部贸易迅速增长。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内部各国的国际分工更为精细,并因此影响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格局。三、区域经济一体化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地理上较邻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为维护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定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共同的政策措施,实施共同的行动准则,甚至通过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实行长期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经济乃至政治上的联盟。经济全球化内涵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主要特征经济效应•各类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大规模、高速度流动,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联系与依存,相互渗透与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的程度日益加深,并不断向纵深发展的态势、进程和趋势。经济活动全球化•第一阶段: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以货物贸易为主体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阶段: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世界市场真正形成,直接投资开始出现•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20世纪70年代末,贸易自由化推动制成品贸易迅速发展,国际直接投资规模增大•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蓬勃发展,跨国公司最为活跃,全球经济形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阶段•1、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器•2、跨国公司的影响•3、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1、世界贸易不断扩大、世界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2、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3、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格局发生变化•4、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5、经济全球化的多边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当前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主要特征经济效应:空间扩散空间扩散扩散类型扩散的时间特征扩散的空间特征空间扩散模式•国际经济联系的地理基础为经济的空间扩散。在国际规模尺度上,经济的空间扩散主要表现为产品、资本和技术从先进国家向落后国家流动,从工业化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经济联系与经济活动空间扩散•空间扩散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接触性扩散或空间上连续的扩散,这种扩散是以扩散源与扩散终端的短距离联系为特征,例如传染性疾病的空间扩散;二是等级扩散,即沿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扩散,扩散源与扩散终端之间在空间上是非连续的。经济活动空间扩散的类型•从时间

1 / 5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