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科大社区社会工作课件03社区工作发展的历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社区工作发展的历程第一节西方社区工作的发展一、德国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汉堡制是以社区为单位管理济贫事务的制度,因创立于德国的汉堡市而得名。汉堡制是西班牙哲学家比维斯的理论,他在16世纪注意到各国的贫困问题,并拟订了一套贫民救济方案,汉堡制是其设想的具体化和实际应用。汉堡制对济贫事务进行管理的一种制度。因起源于德国的汉堡市而得名。工业革命后,汉堡市的人口骤增,贫富差距加大,由失业等原因导致的乞丐与贫民的人数渐增,甚至出现过乞丐列队街市,沿门乞讨的现象,成为汉堡市一个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广大市民呼吁对此予以解决。具体措施:1788年,根据布什教授草拟的方案,汉堡市为使议会推选出的志愿委员会能顺利开展工作,对个别贫民进行调查和救济,遂采用了分区域管理济贫事务的制度,将全市划分为60个区,每区设1名监督员,并设一中央办事机构,综理全市的济贫业务。此即社会工作界所称的汉堡制。汉堡制包括为失业者介绍工作,给贫困者提供救济,将贫苦儿童送往工艺学校学习就业技能及语文,把患病者送往医院诊治,规定对沿门乞讨者不准任意施舍等,并联络各社会救济机关协同工作。汉堡制共实行了13年,收效很大,汉堡市的社会状况为之改观。后因济贫事务增多且日趋复杂,这一制度已无法适应变迁了的社会,1892年代之而起的新汉堡制对它做了重大修改。汉堡制的精神和做法为许多国家所仿效,影响很大,是公共救助与社会工作史上的里程碑。爱尔伯福制德国爱尔伯福市实行过的一种救济制度。该制度仿效汉堡制,并进行了一些修正,1852年开始实施。它将爱尔伯福市按约300居民为一段(其中贫民不得超过4人),划分为564段,每14段为一个赈济区,各区联合组成有9名委员的中央委员会,形成三级管理体制。爱尔伯福制段为基层组织,每段设一名赈济员,统管全段的济贫工作。需要救助的人必须先找赈济员,由他到家中做实地调查,确认需要后再予以救济,此后每两星期还要进行一次追踪调查。为杜绝受助者养成依赖心理,发给的救济款是法律所规定的最低限度。赈济员还负责办理有关预防贫穷的工作。赈济员是志愿工作者,由政府委派地方热心人士担任。爱尔伯福制区为中层组织,每区设一名监察员,领导区内各段赈济员,并由区内14段联合组成赈济委员会,定期开会,由监察员任会议主席,讨论全区济贫工作,并形成报告或提交给上级组织。中央委员会是全市济贫工作的最高管理机构,管理全市的济贫所、医院及院外救济事项,也定期开会。爱尔伯福制的意义爱尔伯福制在济贫事务管理方面为后来的社会工作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它通过建立有效的三级工作组织,上下配合,使济贫工作既深入细致又灵活有效;它通过定期召开会议,使上下得以沟通,能及时解决问题,及时计划、检讨与改善工作;爱尔伯福制的意义赈济员由本地区志愿者义务担任,熟悉情况,且负责区域较小,易于开展工作,又可倡导服务精神,事半而功倍。该制度对受助者状况进行深入细致调查并予记录的做法,为现代社会个案工作方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爱尔伯福制后因城市人口增加,赈济员无法处理太多的案件而渐渐不再适用,1892年为新汉堡制所代替。二、英、美的慈善组织协会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英美出现并盛行的协调各慈善机构活动的一类组织。首先出现在英国。当时英国虽有济贫法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贫困问题仍十分突出,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各类慈善组织纷纷成立,募集捐款,救济贫民。但这些机构间缺乏联系协调,各自为政,造成了工作上的相互冲突和重复浪费。英、美的慈善组织协会鉴于此,1868年H.索理牧师建议成立一个理事会,以协调政府和各民间慈善组织的活动。1869年伦敦成立了“组织慈善救济与抑止行乞协会,”后易名为“慈善组织协会”。这一组织一方面引入了德国爱尔伯福制对济贫事务的管理方法,使济贫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另一方面采取革新措施;特设了咨询部,供济贫法监护人、各慈善组织及个别的慈善家搜集资料,使同时向许多救济机构求助的“职业乞丐”无法混水摸鱼。英、美的慈善组织协会1877年美国牧师S.H.哥尔亭在布法罗建立了同样的组织,将贫民划分为“值得救济的贫民”和“不值得救济的贫民”以区别对待,并发展了机构间的合作、社区教育、个别化、适当的救济、行乞的抑制、预防性博爱及个人服务等7个概念。哥尔亭还特别强调不属于任何宗派主义是合作的重要因素。慈善组织协会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建立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英、美的慈善组织协会一方面对申请救济者派“友善访问员”进行调查甄别,强调“个别化”的做法,直接导致了社会个案工作方法的产生;另一方面促使各救济机构、慈善组织为解决社区问题协同努力的做法,也为社区工作方法奠定了基础。是社会工作现代化与专业化的发端。三、英、美的社区睦邻运动社区睦邻运动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是由社会工作者组织发起的社区居民自助互助运动,前后持续近50年,是社区工作发展史上极富影响力的运动。汤恩比馆。社区睦邻运动的发起人是英国牧师巴涅特(SamuelA.Barnett),他于1884年在东伦敦教区建立了一个大学社区睦邻服务中心,并命名为“汤恩比馆”(ToynbeeHall)。随后,许多类似的服务机构在英国及其殖民地相继成立,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竞相效仿,美国受这一运动的影响最大,开展得也最为广泛。英、美的社区睦邻运动赫尔馆。美国第一个社区睦邻中心建立于1886年,1889年由J.亚当斯(JaneAddams)和斯塔尔(EllenGatesStarr)创办的社区睦邻中心——赫尔馆(HullHouse),后来成为美国最著名的社区服务中心,亚当斯则成为美国最为著名的社会工作者。赫尔馆的宗旨是改善和发展社区居民的福利,它与其他社会服务机构的区别在于,它所关注的不是单个的服务项目,而是要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英、美的社区睦邻运动意义它不仅帮助社区居民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还组织一批由律师、艺术家、音乐家、教师、商人、社会工作者等各方面人士所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为社区居民服务。赫尔馆还举办友谊俱乐部、研讨会、学习班、运动队以及各种业余爱好组,为社区居民学习、娱乐、健身以及发展友谊提供机会。对于比较复杂的个人、家庭或社会问题,赫尔馆还聘用个案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家政学家和职业顾问为之解决。第二节港台地区的社区工作一、香港地区的社区工作香港地区的社区社会工作主要有两方面的力量来承担:一是民间的志愿机构二是政府层面(一)民间的志愿机构民间的志愿机构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主要是雇用专人负责社区工作。工作的开展主要集中于一些贫困的社区,工作内容主要是组织居民进行文艺康乐活动、改善环境卫生等。(一)民间的志愿机构20世纪70年代工作重心转向关注不合理的社会政策和制度对全港居民的不良影响,工作方法也比较多元化。包括采用比较激进的冲突模式,如静坐、游行示威等。(一)民间的志愿机构80年代,由于代议制的发展,志愿机构主要进行居民领袖的培训,增进居民的公民意识,加强居民对地区政治的敏感度等。同时,社区工作者更关注社会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以及市民生活素质的改善等。(一)民间的志愿机构90年代以来,香港的社区社会工作主要集中于邻舍层面社区发展计划和社区中心。(二)政府层面政府负责开展社区社会工作的机构主要有:政务总署、社会福利署、廉政公署、警务处等。1.政务总署政务总署在社区层面的工作主要是政务沟通,使民意和市民的需要及时得到反映,使政策和措施快速传达到社区居民。社区组织主要是鼓励市民参与公众事务、协力解决社区问题,比如互助委员会的成立和发展就是政务总署推动的最大规模的基层社区组织工作。2.社会福利署(社会署)社会福利署(社会署)的社区工作是社会福利的一部分,由社会工作者负责推动。其工作目标主要是社会福利白皮书中所要求的社区发展的总体目标。比如鼓励个人和团体参与社区事务,互相合作,促进个人间的社会关系,提高社会责任感,加强社区凝聚力,改善社区素质,将香港建设成为一个“人人互相关怀、互相照顾”的社会。社会福利署的社区工作与志愿机构在工作目标和工作方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3.廉政公署廉政公署的社区工作主要是透过社区联络、社区教育和社区参与,建立“肃贪倡廉”的社会风气。4.警务处警务处的社区社会工作则主要是与基层组织和社区居民联络与合作,预防犯罪。从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看,香港的经济发展、政治改革和社会变迁深刻影响着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工作手法和发展方向。二、台湾地区的社区社会工作台湾地区的社区社会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主要的特点有三:一是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迅速而且全面,许多大学都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及研究机构;二是有完善的制度规范,促进了社区社会工作的蓬勃发展;三是工作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劳工保险、退休人员保险、军人保险、青少年教育、低收人家庭补助、儿童寄养、就业服务、艾滋病防治等多个方面。第三节我国社区工作的发展一、古代社会救助制度及其实践一、古代社会救助制度及其实践我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制度属于一种官民结合的社会福利体制。这种以政府为依托的社会救助制度始自周代,之后不断完善,机构也不断膨胀,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相对齐全的政府职能没置。特别是发生大范围的贫穷、饥荒、灾害时,政府的社会救助机构能够很好地发挥救助功能,用于维持社会稳定,维护封建社会统治。(一)民间社会救济和社会救助民间社会救济和社会救助具有强烈的自发性特征,它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1.家族。在传统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农耕社会,家庭是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单位,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为了提高生产力,获取充分的食物,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或家族很自然地联系起来,共同从事农业生产,并进行合理的社会分工。同时也是为了能互助互济.共同抵御因为自然灾害或疾病带来的困窘。(一)民间社会救济和社会救助2.同乡。在血缘关系无法顾及的情况下,人们因为同处一地,朝夕相处形成了浓厚的乡土观念,同乡、同村之间的帮助结成的地域关系成为提供生活安全保障的另一道安全网。(一)民间社会救济和社会救助3.行会。行会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一种民间组织,指有共同利益的人以行业为纽带结合起来,“在维护同行的经济利益、调节商业纠纷、订立行规训练学徒、介绍熟人寻求职业等方面,提供了经济照顾和服务,很大程度上免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一)民间社会救济和社会救助4.宗教。宗教是另一种不可忽视的民间社会救助力量。在中国民间,佛教和道教都有很强的影响力。佛教的济世渡人、乐善好施,道教的积功累德、安己利人等宗教道义在调节人与人和谐相处、教导教徒帮助他人、救济贫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唐朝武则天长安年间(公元701—704年)设置的“悲田院”、“养病坊”等,主要收容孤儿、老人、穷人和生病的人,经费由官府出,而管理则由寺院的僧尼来负责。(二)政府的社会救助制度1.保息六政。据《周礼》记载,大司徒以保息六养万民,这就是慈幼、养老、赈穷、恤贫、宽疾、安福,即爱护儿童,赡养老人,提供社会救助、医疗保健,维护社会安全等,可以说基本上涵盖了现代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1.保息六政。周代还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日微宫室,二日祖坟墓。三日联兄弟,四日联师儒,五日联朋友,六日同衣服。也就是说,住宅建设和精神伦理建设要并重。福利的真义应该是物质与精神兼有,整体和个体兼顾,政府与民众并举。为使民众能够生得其所、活得愉快、死得安全,不仅要慈幼、养老.而且还要赈穷、恤贫、宽疾、安富来配合,此外还需要本俗来呼应。2.九惠之教。《管子》一书中写道:“人国四荀五,行九惠之教,一日老老,二曰慈幼,三日恤孤,四日养疾,五日合独,六日问疾,七日通穷,八日赈困,九日接绝。”这些内容类似于现在各国实施的老人福利、儿童福利、社会救助、医疗服务、婚姻咨询、健康服务、创业服务、就业服务等。3.社仓乡约常平仓就是通过储存粮食的方式调节粮食价格,各地都修建常平仓,储备粮食以备荒年之用。义仓就是把政府征粮或是由富户义捐的粮食储存在仓库里,由官府派人管理,荒年或是青黄不接时,出仓以赈济灾民。社仓是由人民自行

1 / 5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