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中医大《中医护理学基础》教案1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学基础教案授课时间:第十三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第一节艾灸法一、定义:艾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加工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体表的一定部位或腧穴进行烧灼熏烤,借灸火的热力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二、方法:一)艾炷灸:(一)、直接灸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称为直接灸临床上又可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1.瘢痕灸(化脓灸):教材内容(章、节)第十三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任务或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法作业和学生学习参考文献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施灸时由于烧灼皮肤,产生剧痛,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2.无瘢痕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应易位再灸,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故称为无瘢痕灸。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用此方法。(二)间接灸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隔姜灸、隔盐灸等。1、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和皮肤病等症。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二)艾条灸: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一)、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图150。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二)、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三)、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三、艾灸法禁忌症: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疗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2.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3.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粘膜附近,均不得施灸。四、注意事项:1.施灸前要与患者讲清灸治的方法及疗程,尤其是瘢痕灸,一定要取得患者的同意与合作。瘢痕灸后,局部要保持清洁,必要时要贴敷料,每天换药1次,直至结痂为止。在施灸前,要将所选穴位用温水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净,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适当温度,防止受凉,影响疗效。2.除瘢痕灸外,在灸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艾火灼伤皮肤。尤其幼儿患者。如有起泡时,可用酒精消毒后,用毫针将水泡挑破,再涂上龙胆紫即可。3、偶有灸后身体不适者,如身热感、头昏、烦躁等,可令患者适当活动身体,饮少量温开水,或针刺合谷、后溪等穴位,可使症状迅速缓解。4.施灸时注意安全使用火种,防止烧坏衣服、被褥等物第二节拔罐法一.概念: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罐内燃烧或热蒸、抽吸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将罐吸附于施术部位,使施术部位产生瘀血和药物透入,致使瘀滞、凝结之气血,负而吸达,动而通畅,改善局部及全身脏腑经络之营养,调整阴阳,疏通气血,从而达到疗病愈疮之功效。二.特点:通过罐内负压、温热等作用引起局部组织充血或皮下轻度的瘀血,使机体气血活动旺盛,经络通畅。拔罐法经常与针刺、灸法配合应用,适应范围广泛,方法简单。三.适应范围:拔罐法具有温经通络,散寒祛湿,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提脓祛腐,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改善人体微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等功效。广泛地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各科病症。拔罐法无痛无创,使用安全,便于推广应用。四.禁忌症:1、不宜拔罐的人群高热、昏迷、抽搐、水肿、恶性肿瘤、各种皮肤病及溃疡、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肌肉瘦削、体质虚弱者不宜拔罐2、不宜拔罐的部位骨骼不平及毛发多处,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拔罐。五.用物准备:治疗盘、玻璃罐、95﹪酒精棉球、酒精灯、火柴或打火机、血管钳、弯盘、盛水的治疗碗及凡士林、纸巾、毛毯等。罐的种类:竹罐;陶罐;玻璃罐;负压吸引罐六.拔罐方法:(一)拔火罐:1.留罐拔罐后一般留罐10-15分钟,待局部皮肤充血,出现皮下瘀血时即应起罐。起罐时一手持罐拔起,另一手以指按压罐口皮肤,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取下。2.走罐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油或按摩乳,将罐吸紧皮肤后用手握住上下或左右往返推移,所以又称为推罐。至所拔部位皮肤红润、充血,或出现瘀血时,将罐起下。走罐适宜于脊背、腰臀、大腿等肌肉丰厚,面积较大部位的麻木、风湿痹痛等症。3.闪罐将罐拔住立即起下,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即可停止。此法适于局部疼痛、麻木等症。4.留针拔罐在针刺得气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留罐与针5-10分钟,将罐与针同时起出。此种方法将针刺与拔罐相配合起到双重疗效。(二)拔水罐法:煮锅内加水或加水后放中药包,将完好无损的竹罐投入锅内煮5-10分钟。用长镊子将罐夹出,罐口朝下,迅速用毛巾紧扪罐口,立即将罐扣在应拔部位上。留罐10-20分钟。观察水罐吸附情况,如病人感到过紧疼痛或烫痛应立即起罐。(三)穴位负压吸引拔罐法选定穴位后将玻璃罩口按叩在局部皮肤上,连续捏橡皮球数次,吸牢后可留置20-30分钟。从玻璃罩外观察皮肤呈现稍微红肿或有细小出血点,若无其他变化和不适,可以增加负压继续留置10分钟左右起罐。(耳部穴位用微型负压吸引器为橡胶制小囊,可直接按捏即可吸附在穴位皮肤上)。七.注意事项:1、选择适当的体位,拔罐过程中不能移动体位。2、拔罐时要选择肌肉丰满的部位,凡骨骼凸凹不平的部位及毛发较多的部位不适宜拔罐。3、皮肤有过敏、水肿、溃疡、肿瘤、大血管处、孕妇腰骶部、腹部均不宜拔罐。4、拔罐时应根据所拔部位面积的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并检查罐口。5、用火罐或水罐时应注意避免烧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后皮肤起泡时,小的水泡可敷以消毒纱布保护,防止擦破感染。水泡大时应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将液体吸出,再用消毒纱布外敷预防感染。6、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不要强拉。7、火罐疗法可隔日或每日1次,如每日1次,必须更换部位或穴位。第三节耳穴法一.耳穴埋豆:1.概念:是用胶布将药豆或磁珠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捏、压,使其产生热、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2.适用范围:适用于内、外、妇、儿、五官、伤科及内分泌代谢等疾病,也可用于预防感冒、晕车晕船以及预防和处理输血、输液反应等。3.操作方法:进行耳穴探查,找出阳性反应点,结合病情确定穴位。用镊子夹取割好的方块胶布,中心粘上准备好的药豆或磁珠,对准穴位紧压其上,并轻揉1~2min,每次以贴压5~7个穴为宜,每日按压3~5次,隔1~3天换1次,两耳交替或同时贴用。4.注意事项:1、注意防水,以免脱落。2、夏天取穴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脱落或感染。3、耳廓皮肤有炎症或冻伤者不宜采用。4、饥饿、疲劳、精神紧张、年老体弱及孕妇宜轻压,急性疼痛性病证宜重手法,强刺激,习惯性流产者慎用。5、根据不同病证采取不同体位。二.药熨法1.概念:是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中,在患处或特定穴位适时来回推熨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用,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2.适用范围:痹病、腰腿痛、脘腹痛、泄泻及跌打损伤所致的瘀血、肿痛等。3.用物准备:治疗盘、药物或坎离砂、白酒或醋、治疗碗、棉签、凡士林、双层纱布2个,另备毛巾、炒锅、电炉、铲或筷,必要时备屏风。4.操作方法:将药物加酒或醋一起放入锅中,文火炒至60~70℃装袋,患者根据病情取合适体位,在患处涂凡士林,将药袋放于患处或相应穴位上,用力来回推熨。5.注意事项:(1)、操作前嘱患者排空小便,冬季注意保暖。(2)、药熨温度不超过70℃,年老婴幼儿及感觉障碍者,药袋温度不超过50℃,以免烫伤。(3)、操作中保持药袋温度,凉后及时更换或加热,如感到疼痛应停止操作。(4)、中药可连续使用1周,用后清洗消毒备用。(5)、炒药中途加酒或醋时要将炒锅离开热源,以免发生危险。(6)、熨烫过程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况。(7)、治疗后注意保暖,不过度疲劳,饮食宜清淡。三.熏洗法1.概念:是将药物煎汤开沸后,利用药液所蒸发的药气熏洗患部,待药液稍温后,再洗涤患部的一种外治治疗。2.适用范围:主要用于治疗体表急性炎症及风湿肿痛等病证。3.用物准备: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4.操作方法:制订好中药配方,经煎煮后倒入熏洗盆中,将患者置于器皿之上,外罩布单,进行熏蒸,待药液不烫时,用药液洗涤患处。5.注意事项:(1)、熏洗部位与熏洗盆之间距离合适,洗涤时药液温度以不烫手为宜,严防烫伤。(2)、妇女经期及妊娠期会阴部不宜用熏洗疗法。(3)、熏洗药禁止内服。四.全身药浴法1.概念:是将药物煎汤滤去药渣,趁热进行全身先熏蒸,后浸渍的一种方法,利用水的湿热、按摩等物理作用,借助药液轻清之气,直透腠理,促使气血流畅,温通经络,达到治疗及保健的目的。2.适用范围:用于各种泛发性皮肤病和各种原因引起的全身关节酸痛、肢体麻木等。3.操作方法:调节浴室温度,将过滤后的药液倒入浴盆内,放好坐架,协助患者脱去衣裤,扶患者坐在浴盆支架上,用罩布围住全身,露出头部,使药液蒸气熏全身。待药液温度适宜时四肢及躯体浸泡于药液中,浸泡时间为20~40min,洗浴结束后,用温水冲去药液,擦干,帮助患者穿好衣服,送回病房。4.注意事项:(1)、操作前解释清楚,以取得合作。(2)、浴室空气流通,室温、水温均应适宜,药液置于能加温的浴缸内,注意勿使患者烫伤或受凉。(3)、对体质虚弱、年老、儿童或肢体活动不便者应予协助,并观察病情。(4)、如发现患者有不适感应立即出浴,进行对症处理。五.贴敷法1.概念:贴敷法分为干性贴敷法和湿性贴敷法两种。干性贴敷法又称穴位贴敷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湿性贴敷法简称湿敷法,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的一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