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医学与生物安全课件02实验室生物安全:基本概念与危险因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实验室生物安全基本概念与危险因子生物安全概况传染源自然人为检疫·隔离人群预防·治疗检测·研究(病原)生物武器生物恐怖新现病原重现病原动物病原植物病原食物危机物种危机生物技术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主要内容01生物危险因子种类与分级02生物安全防护原理与分级03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04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05病原微生物安全操作06样品与菌种管理与运输1.卫生部生物安全培训教材: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二版,2006)2.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第三版,2004)3.美国CDC/NIH: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第四版,1999)内容序言致谢-第一部分:生物安全指南-第二部分: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第三部分:实验室设备-第四部分:微生物学操作技术规范-第五部分:生物技术介绍-第六部分:化学品、火和电的安全-第七部分:安全组织和培训-第八部分:安全清单-第九部分:参考文献、附录和索引CONTENTSForewordAknowledgements-PartI-BiosafetyGuidelines-PartII-BiosecurityGuidelines-PartIII-Laboratoryequipment-PartIV-Goodmicrobiologicaltechniques-PartV-Introductiontobiotechnology-PartVI-Chemical,fireandelectricalsafety-PartVII-Safetyorganizationandtraining-PartVIII-Safetychecklist-PartIX-References,annexesandindex-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临床诊断实验室•解剖与法医学实验室•医院感染III-环境相关的生物安全:•植物病害•转基因植物•生物毒素与食品安全II-生物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重组DNA技术•细胞系,病毒载体•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生物安全的不同方面IV-社会相关的生物安全:•生物武器•生物恐怖本课程的内容日期主题内容19月7日专题*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实践探索与未来挑战29月14日专题*生物武器,生物恐怖39月21日生物安全基础基本原理,生物因子种类,危害评估49月28日生物安全政策法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510月12日生物安全防护-1设施防护、生物安全柜610月19日生物安全防护-2实验室管理、菌毒种保管、运输710月26日生物安全防护-3个人防护、消毒与废弃物处理811月2日见习**BSL-3设施、生物安全柜操作911月9日实习**个人防护、消毒与废弃物处理1011月16日专题*医院感染?1111月23日专题*实验动物安全操作?1211月30日考试40%笔试+30%课外作业考勤+30%见实习1.背景:实验室获得性感染2.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原理3.生物危害因子的种类与评估实验室安全1导言2应急3实验室设计与装备4实验室操作5非化学实验室6个人防护设备内容:消防安全放射线化学危险品意外伤害生物安全原名高仕錤,福州人,生物学家,化学家,著名科普作家192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30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1931年回国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37年去延安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高士其1905-19881934年:第一篇作品《细菌的衣食住行》1935年-1937年:《我们的抗敌英雄》《抗战与防疫》《细菌与人》《菌儿自传》1941年:《微生物大观》《细菌学发展史》1949年以后:《揭穿小人国的秘密》《生命的起源》《和传染病作斗争》等18本。1928年,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攻读博士课程。在学科实验中他多次吞食食物毒病菌做自身感染的试验,老师、同学为他的献身精神深感敬佩。不幸在一次实验中,一个装有脑炎病毒的瓶子突然破裂,病毒通过左耳耳膜进入小脑,破坏小脑的中枢运动神经,造成终身无法治愈的残疾。BarryJ.Marshall&J.RobinWarrenTheNobelPrizeinPhysiologyorMedicine2005fortheirdiscoveryofthebacteriumHelicobacterpylorianditsroleingastritisandpepticulcerdisease实验室获得性感染实验室生物安全概念的建立•Pike1979:“theknowledge,thetechniques,andtheequipmenttomostlaboratoryinfectionareavailable”实验室感染的防护概念与方法•CDCOfficeofBiosafety1974:ClassificationofEtiologicAgentsontheBasicofHazardCDC:BiosafetyinMicrobiologicalandBiomedicalLaboratories(93-3;99-4;07-5)四级分类法:病原,生物安全水平,动物生物安全水平J.Y.Richmond&R.W.McKinneyNCI,1978.LaboratorySafetyMonograph:ASupplementtotheNIHGuidelinesforRecombinantDNAResearch.NIH.1994.GuidelinesforResearchInvolvingRecombinantDNAMolecules.重组DNA技术的生物安全性问题CDC1988.UniversalPrecautionsforPreventionofTransmissionofHIV,HepatitisBVirusandOtherBloodbornePathogensinHealthcareSettings.U.S.DepartmentofLabor,OccupationalSafetyandHealthAdministration.1991.OccupationalExposuretoBloodbornePathogens艾滋病与血液传播疾病U.S.Congress,1988.MedicalWasteTrackingActof1988.医学废物处理其它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生物因子危险分级(CDC/NIH1999)危险1级:被充分认识的生物危害因子,始终被认为不可导致健康成年人群疾病;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只有最小的潜在危害。危险2级: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有中等潜在危害的生物危害因子。危险3级:通过吸入途径(用于临床,诊断,教学,科研或生产实验室)接触可能导致严重或潜在致死性疾病的本土或外来生物危害因子。危险4级:通过悬浮微粒传播的实验室感染和危害生命的疾病,从而形成高度个体风险的外来生物危害因子。我国生物安全现状1.背景:实验室获得性感染2.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原理3.生物危害因子的种类与评估生物安全水平分级(IV类)(III类)(II类)(I类)实验室生物安全程序“theknowledge,thetechniques,andtheequipmenttomostlaboratoryinfectionareavailable”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个人防护装备微生物及实验内容危险评估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生物安全操作技术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实现I.生物安全的硬件方面:•基本防护:个人防护装备•基本防护:生物安全柜•高级防护:负压设施II.生物安全的软件方面:•实验室管理与人员培训•生物样品运送与保藏•消毒与灭菌与废弃物•仪器设备的使用•防止气溶胶操作技术•动物实验管理与操作技术•紧急事故处理程序••HEPAFilter“theknowledge,thetechniques,andtheequipmenttomostlaboratoryinfectionareavailable”生物安全防护原理初级防护次级防护废物处理HEPAI.人、病原,环境三者关系•个人防护:保护人•生物安全柜:保护病原•设施:保护环境II.设施系统的有效性•基本设计:根据需要•设施维护:定期与不定期•设施的正确使用III.实验室的管理•标准化操作:•意外事故的防止与处置•人员培训1.背景:实验室获得性感染2.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原理3.生物危害因子的种类与评估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朊病毒感染: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病毒感染性腹泻、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感冒、禽流感、麻疹/风疹、水痘和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肾综合症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狂犬病、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细菌性感染: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腹泻、霍乱弯曲菌病、细菌性痢疾、布氏菌病、鼠疫、炭疽、白喉、百日咳、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结核病、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真菌感染:隐球菌病、念珠菌病、曲霉病螺旋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莱姆病。原虫感染:阿米巴病、疟疾、黑热病、弓形虫病、隐孢子虫病蠕虫感染:日本血吸虫病、并殖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姜片虫病、丝虫病、钩虫病、蛔虫病、娆虫病、旋毛虫病、肠绦虫病、囊尾蚴病、棘球蚴病、蠕虫蚴移行病。《传染病学》杨绍基主编(8/7年制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我国法定传染病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感染性腹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2005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死亡病死疾病名称发病率(1/10万)疾病名称死亡率(1/10万)疾病名称病死率(%)1肺结核96.31肺结核0.26狂犬病100.002病毒性肝炎91.42狂犬病0.19人禽流感71.433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4.92艾滋病0.10鼠疫30.004淋病13.79病毒性肝炎0.09艾滋病23.415梅毒9.67新生儿破伤风0.02新生儿破伤风11.086麻疹9.42流行性出血热0.0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8.897疟疾3.03流行性乙型脑炎0.02流行性乙型脑炎4.208伤寒和副伤寒2.6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0.02钩端螺旋体病3.189猩红热1.92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0.01登革热2.5010流行性出血热1.60梅毒0.01炭疽2.26危险评估原理III实验带来的变化:1.实验浓度与剂量2.气溶胶化的强度3.实验导致的新的感染途径4.DNA技术的使用I病原特性:1.致病性2.感染剂量3.感染途径4.来源与宿主范围5.稳定性II感染的后果:1.动物实验报告2.临床感染报告3.预防与治疗措施生物因子危险分级(WHO1993)危险1级(无或低个体及群体风险):不太可能致人或者致动物疾病的微生物。危险2级(中等个体风险,低群体风险):可以致人或动物疾病,但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群体,家畜或环境不太可能构成严重危害的病原体。实验室接触可能会导致严重感染,但是有效治疗及预防措施是可行的,而且这种感染的传播是有限的。危险3级(高个体风险,低群体风险):通常可以致人或动物严重疾病但一般不会从一个感染个体传播到另一个体的病原体。有效治疗及预防措施是可行的。危险4级(高个体风险,高群体风险):通常可以致人或动物严重疾病而且容易从一个个体直接或间接地传播至另一个体的病原体。有效治疗及预防措施常常不可行。生物因子危险分级(澳大利亚/新西兰标准AS/NZS2243.3:1995)危险1级(低个体及低群体风险):不太可能致人,植物,或者致动物疾病的微生物。危险2级(中等个体风险,有限群体风险):可以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