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国现代文学教案25戏剧(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二十五章戏剧(三)一、“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1)了解抗战初期“广场戏剧”是适应战时政治宣传、鼓动的需求的戏剧,不仅舞台直接面对大众,其戏剧观念、写作与演出方式都朝“抗战总动员”这一目标发生变化。更值得注意的是敌后根据地的“广场戏剧”,包括新秧歌剧与新歌剧,这是第二次“广场戏剧”高潮。到40年代末,反内战、反独裁的学生民主运动中又涌现出以政治鼓动为主的多种文艺演出,可视为“广场戏剧”的第三次高潮。应肯定“广场戏剧”的社会功能,并大致了解戏剧在特定的政治化年代中宣传与宣泄民情的作用。(2)在“广场戏剧”现象中,应重点研究新歌剧及《白毛女》的出现。首先了解《白毛女》的创作经过与艺术形式,主要是如何自觉地借鉴、利用与改造民间(农民)的艺术资源。还应大致掌握《白毛女》的情节内容,及其在“集体创作”中如何出于政治与政策的考虑而不断修改的过程。其次,应分析《白毛女》如何将西洋歌剧形式,包括抒情唱段设计,与传统戏曲的“道白”等手法结合,并创造性地吸收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同时,在歌剧音乐戏剧化与性格化方面所做的尝试。应看到《白毛女》的成功除了上述艺术因素,更在于其既有鲜明的革命性主题,又充分注意满足农民观众的趣味与审美习惯,两者有较完美的统一。《白毛女》的成功也是解放区文学的典型现象,其现实影响以及对后来民族歌剧艺术发展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不可取替的。二、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再度兴起(3)作为知识性了解的,是抗战时期大后方与上海孤岛“剧场戏剧”的三股潮流。一是历史剧创作的繁荣,包括阳翰笙、欧阳予倩、阿英等的代表性历史剧作;二是知识分子题材的剧作,包括夏衍、宋之的、于伶、吴祖光等的剧作;三是讽刺喜剧的发展,包括陈白尘、袁俊等的作品。应对这些潮流兴起的社会和心理的原因有简要的分析。(4)其中对夏衍的《法西斯细菌》与《芳草天涯》应有较多的关注。前者的特色在于表现知识分子面对时代的严峻挑战所经历的心理困扰与自我否定的痛苦过程。后者则更深入探索知识分子敏感的精神世界,都是现实主义的成熟作品。在分析两剧所保持与发展的剧作者艺术个性的同时,也应注意其所代表的本时期知识分子题材剧作的共通模式,即:正面描写普通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和性格矛盾,展示知识分子不同的人生道路,注重时代现实的表现,以及内心世界的发掘,等等。《芳草天涯》因对“一切从政治出发”的创作模式构成挑战,2曾引起有关政治与艺术关系问题的热烈论争,对此也应有知识性的了解。三、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5)大致了解1944年前后沦陷区北平和上海都出现过话剧创作与演出的高潮,是现代戏剧史上罕见的现象。职业化和商业化的演出更注重“市民性”,通俗话剧得以风行。由于较少政治色彩,有追求艺术创新的空间,也促成了一些较有艺术质量的剧作的产生。其中杨绛的两部喜剧可作为考察的重点。[知识点]新秧歌剧、新歌剧、广场戏剧、西南戏剧展览会、抗战时期历史剧创作潮、奶年代讽刺喜剧创作潮、世态喜剧、有关《芳草天涯》的讨论。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