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国图书出版史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北京大学中国图书出版史期末考试试题一、梳理出晚清时期(1840--1912年)中国图书出版史的发展脉络,并论述这一时期我国出版业发生哪些重大变革。二、学习本门课程后,你在研究方法上有哪些归纳和提高?重点谈谈参观国家典籍博物馆的感悟和收获。三、结合图书出版史,论述加强全民阅读是强国之策。四、谈谈你对出版史发展规律的见解。举例论述出版与社会、图书内容与形式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一题参考答案一、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晚清中国图书出版史的发展脉络作者陈之殷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的这72年为中国社会近代历史中的“晚清”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一直紧闭的国门,中国迎来“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伴随着西方列强侵略一同到来的,还有资本主义的技术和思想。中国传统社会土崩瓦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近代化成为晚清社会发展的基调和主线。近代化进程也影响着中国出版事业完成从古代到近代的转变。中国出版事业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进入了变革和转型时期。变革和转型的结果,便是中国出版业开始从传统走向近代,逐渐形成具有近代形态的新式出版,为中国出版业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晚清出版业的发展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近代出版业的兴起和传统出版业的式微”。这个时期可以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梳理中国图书出版史的过程中它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笔者尝试对晚清时期(1840年—1912年)的图书出版发展史进行如下脉络:首先,对整个晚清时期的图书出版业有一个全局性把握;然后根据民国时期图书出版业的变化,将这一时期的图书出版分为三个时期进行阶段性分析,完成由整体到局部的深入思考,这一部分以图表形式呈现,图表横纵框架借鉴肖东发老师所做的五代出版事业简表及宋元明清出版事业简表同样以列表法进行概括;最后,在概览全时段和明晰各阶段的图书出版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将宏观的思路与局部的重点述说结合,笔者试图对晚清图书出版事业的十大变革进行归纳,并为当代出版经营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晚清七十年的出版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以教会出版机构为先导的第一阶段,以官办出版机构为主流的第二阶段,民营出版机构兴起的第三阶段,当具有现代意义的民营出版机构开始广泛兴起并得到重大发展时,中国出版业由传统2向现代的转变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从而标志着中国出版业的现代化实现了它真正意义上的开端。(1)晚清图书出版事业简表刻书发展阶段教会出版阶段官方出版阶段民间出版阶段时间1840年前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1860年前后(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年前后(甲午战争期间)图书出版分布地区从南洋一带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上海、宁波、福建、厦门、广州为中心。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为中心,出版活动基本发生在沿海地区,但逐渐向内陆发展地区进一步扩大背景1840年,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火,近代西方文化也随之输入。走在前面的传播主体是西方传教士。他们通过传播所谓的福音在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外交、教育、慈善活动,在洋务运动兴起之前,译介西方书籍,采用先进出版技术的出版业主要集中在西人出版机构当中。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利,使中体西用成为中国知识界的主流思想,表现在出版业上便是由政甲午战争以后为第三阶段。甲午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国内变法呼声日趋高涨。封建统治阶级第一次公开允许和鼓励民间开设报馆、创建书局,奖励西学书籍的翻译和出版,稍稍引进了资产阶级的言论出版自由的观念。这种3其中出版活动是在华传教士的重要活动之一。府主导的官书局和洋务翻译机构的大量出现。文化政策极大地促进了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向前发展,这种发展就集中体现在民营出版企业的崛起上。内容及目的内容多为宗教类,虽然会出现历史、地理、政治、经济、自然科学等内容,但是仍是以传教为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吸取西方先进技术,内容重在工艺制造和自然科学理论,社科类也逐渐受到重视,但仅限于外国历史、地理以及国际关系方面的书向西方学习逐渐深入制度层面,为了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财政制度,内容从自然科学扩大到这回科学领域,语言也由英语、法语扩大到俄、日文机构英华书院(1818)美华书馆(1845年)墨海书馆(1843年)等主要是1863年后出现的官书局(如金陵书局、浙江官书局)和1865年左右出现的译书局(如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各同文馆(1862年后)商务印书馆(1897)、文明书局(1902)、中华书局(1912)、开明书店(1926)等,同时,原来享有盛名的同文书局和拜石山房仍享有盛誉。4出版类型除图书外出现了报纸和新式工具书,涌现了《察世俗每统纪传》、《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澳门新闻纸》、《中外新报》等一大批具有近代化性质的中外报刊,此外还出现了以《华英字典》为代表的新式工具书图书、报纸、画报、工具书、教科书都得到了发展。如《申报》、《点石斋画报》、《新闻报馆画报》、《训蒙报》、《成童画报》等书、报、刊、教科书、年鉴、工具书等书籍类型:《中外纪闻》、《国闻报》、《湘报》、《中国日报》、《东方杂志》、《小说林》、《女报》、《蒙学课本》、《中华大字典》、《世界年鉴》等。刻印技术凸版印刷(传统雕版印刷、中文铅活字)铅印技术和新式印刷机械已传入内陆地区,但官书局和翻译馆创世初期还是使用木活字,或沿用传统调版印刷,地图和海道各图用凹刻铜板印刷,较少使用铅活字。大兴石印术并出现了平版印刷、凸版印刷和凹版印刷并行的局面凸版、平版和凹版印刷都有发展,新型制版术不断出现;凸版方面:纸型、电镀铜版、照相铜锌版、三色版等技术相继出现;平版方面:照相石印术、彩色照相石印、珂罗版技术的新兴;凹版印刷方面:雕刻铜版、影写版并行;5刻印形制使用软纸,沿用现状。完全模仿雕版书籍的传统性质,版面结格式与调版印刷书籍完全一样;边栏、界行、中缝仍保留,双页单面印刷,文字竖排打破了传统的线装书的单一模式,平装书和精装书出现,运用洋纸进行单页双面印刷,但保留或沿用线装书的某些装帧形式,有许多传统特色书籍装订和装帧的变革,以西式装订为主,精装平装普遍应用,横排中文书开始出现。由于大量双面印刷,装订发生变化,因为文字横排而出现“由右到左”开本,毛边书向切边书转化,开始注重封面设计装帧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教会出版代表人物:利马窦《几何原本》、《万国舆图》;马礼逊《圣经》《华英字典》;伟列亚力《数学启蒙》等国内改革派: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龚自珍《明良论》等出版方面以洋务派为核心,集中了洋务派官僚如曾国藩、李鸿章等,编译方面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华蘅芳和徐寿。华蘅芳译《算学笔谈》,徐寿译《化学鉴原》、《格物入门》、《测地绘图》等民间出版中可圈可点的翻译家和出版家数不胜数,如夏瑞芳、张元济、陆费逵、严复《天演论》、林纾《巴黎茶花女遗事》等影响教会出版机构向中国出版事业注入了近代元素:1、为中国近代出版业转型准备了技术基础“主要表现在对中文活字的研制和铅印技术的广泛普及”;2、教会出版机构为近代中国出版企业提供了可资该时期印刷技术的发展为图书事业的变革奠定了技术上的基础。政府出版的内容及目的、机构、类型、技术、性质等方面与教会出版相比较我国出版业的出版内容及目的、出版机构、出版物类型、出版技术、出版物形制等方面都表现得比前两个时期更进步、成熟。出版范围之大、类型多样化和技术6借鉴的管理和经营模式;3、教会在中国开办使用新式设备和技术的出版机构,为中国培养了一些掌握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出版人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对近代出版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近代出版的发展又在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文化、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先进程度都是之前任何一个时期不能比拟的,这也标志着近代出版业初步完成了从古代到近代的转型。附录:第一阶段:这一时期我国的出版业整体上仍停留在古老的官刻、坊刻、私刻状态中,只有林则徐为了解夷情,出于战备需要,曾在广州设立译馆搜集、整理、刊出过少量西学书报。但伴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教会得以在通商口岸建立起出版机构,利用他们带来的先进印刷技术,出版宗教书籍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著作,打破了中国出版的传统格局。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出版活动基本发生在沿海地区,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政府出版系统教会出版机构继续发展,传统出版业也迎来了一个最后的发展高潮。此时期传教士的出版活动仍很活跃,但主要在清政府官办的机构中进行。比如格致书院、土山湾印书馆等。报刊方面如林乐知《万国公报》;此时期太平天国政权的出版事业也得到一定发展,但主要仍属于传统出版的范畴。第三阶段:在1905年前后,出版业的重民间该阶段出版的规模和数量都是空前的。心完成了从教会和官书局到民营出版业的转变,民营出版业的股份制企业形式出现,并日益发展,到民国以后形成主流,出版的法制观念大大增强,稿酬形式被广泛运用,出版业开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以上海为中心的全国民营出版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上海成为全国性的出版中心,特别是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出现和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双峰”。11把每阶段一些零碎的不易放入表中的特点放到了附录里。7晚清出版在整个中国出版史上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相对于传统出版,清末图书出版呈现出全新的格局。为从整体上考察清末图书出版的特征,清末图书出版新格局有这样几种变化:从组织形式方面来看,呈现出主体民间化、地域集中化的特征;从经营格局方面来看,清末出版呈现出出资灵活化,经营多样化的特征;从出版物的内容方面来看,清末出版也有与旧出版全然不同的格局,其中教科书出版力图开启民智,小说出版欲新一国之民,翻译出版成为西学津梁;从新旧交替来看,不是彻底地以新代旧,新式出版虽然日渐壮大并成为中国出版业的主流,但传统的出版并未完全消亡,而是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在历史的舞台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清末出版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格局,是其适应时代变化的结果,同时也是出版界对出版作用新认识的结果。新格局的形成使我国出版在清末逐渐接近世界水平,对促进国家民族的解放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回顾中国出版业现代化开端期的历史进程,总结中国出版业现代化的开端期的历史经验,不但对于出版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将对我们从整体上认识中国出版业现代化的历史规律和把握出版业现代化的未来方向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二)晚清出版行业十大变革通过上述对晚清七十年出版史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晚清出版时期的独特历史低位:它处在传统出版业和现代出版业的交叉处,承担着连接两者的历史角色,具有独一无二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处通过《中国图书出版史》课上提到的列表比较、文献综述、文献分析方法,参考肖东发、杨虎、刘宝生三位学者合写的《论晚清出版史的近代化变革与转型》一文,概述晚清出版行业的十大变革:1、印刷技术的变革:近代机械化印刷技术广泛使用如同中国其他行业的近代化变革一样。器物方面的近代化总是显得最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实现了从手工操作的传统印刷术向机械化大生产的转变,旧式印刷技术推出历史舞台或退居次要地位,图书出版业的印刷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为中国传统出版业走向近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2、出版物形制的变革:平装、精装逐渐取代线装图书形制也随着新式印刷术和进口纸取代传统印刷技术和传统造纸术发生8了变化。传统的单面印刷变为双面印刷,书籍的装订和装帧也随之发生变革。线装书的形式仍然存在,但不可避免地开始退居次要地位。西式装订开始成为出版物的主要形制,在西方广为流行的精装、平装在国内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从而实现了图书装订和装帧的变革。3、出版物内容的变革:近代学科体系的初步建立国门大开,西学东渐,西方的思想文化随着大量的翻译图书进入中国,给中国图书、文化界注入了血液,从而引起了出版物内容和结构的巨大变革。传统图书以经、史、子、集为主体,现在逐渐出现了各种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甚至包括西方资产级民主政治的图书、社会主义学说的图书和新小说,一批新学科随之相继建立。梁启超编撰于1896年的《西学书目表》将我国1895年以前翻译的298种西学图书分为西学、西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