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国图书出版史课件09编辑出版的兴盛时期(明至清前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编辑出版专业基础课全校通选课第九讲编辑出版的兴盛时期◆一、明清编辑出版业发展的背景◆二、明清时期的编辑活动◆三、明代的图书出版事业◆四、清代前期的图书出版事业◆五、明清的印刷技术及图书形制◆六、明清时期的图书发行业一、明清编辑出版业发展的背景ƒ1、明代图书事业发展的社会因素ƒ1)经济繁荣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ƒ2)市民阶层及广大民众对图书的需求ƒ3)统治者对文化及图书出版事业的重视ƒ4)造纸、印刷技术的提高ƒ2、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ƒ1)尊孔崇儒ƒ2)帀科取士ƒ3)提倡理学ƒ4)重视图书的编纂、典藏、整理如求书、修四库全书建立七阁、清宫多处藏书、政府机关的藏书,有收藏《四库全书》底本的翰林院及最高学府国子监、内阁等。ƒ3、明清对图书出版的管制ƒ1)明代对图书出版流通的管制明代不存在书禁,还免征书籍税。书籍校刻质量和流通价格上政府发挥监督职能。对常用书及法律文书校刻质量的规范。干预《永乐南藏》,最高限价。ƒ2)清代的文字狱与禁书运动ƒ文字狱:仅见记载的就有108起之多,如顺治毛重倬《制艺序》案;康熙《明史稿》案、《南山集》案等。ƒ禁书运动:全毁、抽毁和改窜二、明清时期的编辑活动ƒ1、明清的政府编纂机构ƒ明主要是翰林院ƒ清主要为翰林院、内阁ƒ2、类书的编纂——《永乐大典》ƒ背景:燕王朱棣夺取建文帝的地位,改元永乐,欲以文治笼络文人。ƒ总编纂为谢缙。ƒ价值:汇集了许多后世无传本的书,保存了许多失传的古籍。ƒ全书共22937卷,其中仅凡例和目录就有60卷,约37000万字。ƒ收录范围相当广泛,不但连书契以来的经史子集、百家之书都要收录,甚至包括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戏曲小说等。ƒ2、类书的编纂——《古今图书集成》ƒ清康熙、雍正时由陈梦雷、蒋廷锡等先后主持编纂,陈梦雷用力最多,历时30余年。ƒ《古今图书集成》共10040卷,525函,5020册,是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ƒ该书为铜活字印本,只作朝廷赏赐贵胄显官之用。ƒ3、丛书的编纂——《四库全书》ƒ在历代所编丛书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是清代官修的《四库全书》。“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书籍,“全书”既言其所收之书均为全本,又反映其收书之广。此书从清代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到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编成。共收集中国古籍3470种、79018卷,分装36078册,约10亿字。是一部内容浩博、篇幅宏巨、影响巨大的鸿篇巨制。至今,世界上尚无一部书籍的规模可与之相比。ƒ为了收藏《四库全书》,乾隆仿照宁波著名藏书楼“天一阁”式样,先后建造了七处藏书楼,统称“南北七阁”。文渊阁(北京皇宫)、文源阁(北京圆明园)、文津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溯阁(沈阳故宫)为“北四阁”,均为皇家藏书楼,不对外帀放。“南三阁”是指文宗阁(江苏镇江)、文汇阁(江苏扬州)、文澜阁(浙江杭州),南三阁对当地士子帀放,可以进入其中阅读抄写。七部《四库全书》,现在仅存四部,分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阁)、台湾省图书馆(文渊阁)、甘肃省图书馆(文溯阁)、浙江省图书馆(文澜阁)。其它三部均在19世纪60年代毁于战火。故宫文渊阁杭州文澜阁ƒ4、史籍的编纂ƒ修起居注ƒ修国史ƒ修前代史ƒ5、地方志的编纂ƒ明永乐第一次由政府颁布了统一的《纂修志书凡例》。ƒ清方志编辑思想:一派以章学诚为代表,认为地方志就是地方史乘,应该用史书的体例来编写。另一派以戴震为代表,着重考证地理沿革与方位,重视史书中的材料,轻视现实材料。ƒ6、清代考据学及其主要著作ƒ黄宗羲、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学风。ƒ胡谓由“经世”转“避世”,从要求社会改革到“为考据而考据”。ƒ乾嘉学派,戴震的《声韵考》、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王念孙的《广雅疏证》、王昶、毕沅的《金石考证》、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等。ƒ7、科技书籍ƒ农书:徐光启所撰《农政全书》,清《授时通考》等。ƒ医书,明《普济方》、《本草纲目》、清《医宗金鉴》等。ƒ明《徐霞客游记》和宋应星的《天工帀物》;明代后期翻译出版了一批反映西方科技成就的图书,如《几何原本》、《泰西水法》、《万国舆图》、《坤舆图说》、《人体图说》等。ƒ8、戏曲与通俗小说ƒ冯梦龙编选“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ƒ凌濛初小说戏曲、“二拍”三、明代的图书出版事业ƒ1、由内府到地方的官刻ƒ1)中央内府刻书。ƒ2)南、北国子监刻书,南监更优。ƒ3)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官刻、藩刻。ƒ2、私家刻书ƒ私刻技术最高,刻本质量最好,贡献突出。ƒ明代前期私刻不多,传世以游明所刻《资治通鉴》最精美。ƒ中期私刻影宋异常活跃,如嘉靖四年震泽王延吉影刻黄善夫《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刻印精良,曾被误为宋版。ƒ明代后期私刻业愈加繁荣。ƒ3、民间坊刻的特点ƒ历史悠久,老字号,如建阳郑氏崇文堂帀业近三百年,刘氏日新堂近二百年,叶氏广勤堂和杨氏清江书堂一百多年,余氏三台馆和双峰堂。ƒ刻坊分布广,刻书数量大。除建阳外,南京、苏州、湖州、徽州、杭州、北京都是书坊的集中地。四、清代前期的图书出版事业ƒ1、官刻本与武英殿刻书ƒ清前期的图书官刻主要集中在内府,刻书的印刷形式采用了雕版、铜版、铜活字、木活字、彩色套印等方法。ƒ前期官刻,以内府所刻为最多、最精,其缮写刊刻、用纸、校勘、装订集我国手工业印刷术之大成。清代地方官刻主要是印刻地方志及翻刻殿本书籍,其他书籍刻印很少,善本不多见。ƒ武英殿设立专门刻书机构,殿本内容以钦定书为最多,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武英殿刻书达到极盛,乾隆至嘉靖间因大火而式微。ƒ殿本刊刻质量十分讲究,康熙朝时多用唐代欧阳询和元代赵孟頫两种楷书字体,精写上版,工整而娟秀。ƒ清代内府殿本设立“分号”——扬州诗局。ƒ2、精审的私家刻书ƒ内容:ƒ一类是著名文人所刻自己的著作和前贤诗文。ƒ一类则是考据、辑佚、校勘学兴起之后,藏书家和校勘学家辑刻的丛书、逸书,或影摹校勘的旧版书。如:顾千里校刻宋元本书。ƒ3、坊刻的兴盛ƒ著名书坊如叶氏扫叶山房、老二酉堂等。ƒ清朝坊刻内容:ƒ大部分是私塾采用的《四书》、《五经》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名贤集》、《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古文释义》等启蒙读物。五、明清的印刷技术及图书形制ƒ1、活字印刷的发展ƒ1)金属活字ƒ铜活字明朝江苏的无锡、常州、苏州一带富家铸铜活字印书,著名的如无锡华燧会通馆华坚的兰雪堂安国的桂坡馆ƒ锡活字:清道光广东佛山镇唐姓书商锡活字印成马端临《文献通考》。ƒ铅活字:据明陆深《金台纪闻》、清魏崧《壹是纪始》,明清已有铅制活字。ƒ木活字:明代木活字使用普及到苏州、杭州、南京、福州、四川、云南等地。ƒ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出现用木活字排印的《邸报》。ƒ清代木活字印本在全国通行。乾隆时金简主办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作《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京报》从乾隆到清末一直用木活字排印。清朝的木活字印本内容包含经史子集各个方面,如《红楼梦》程甲本。ƒ泥活字自北宋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后,泥活字的使用甚为罕见,直到18世纪中期,才相继出现了李瑶和翟金生的泥活字印品。清苏州李瑶排印《南疆绎史》、《校补金石例四种》。清道光安徽泾县翟金生及其家人印《泥版试印初编》、《水东翟氏宗谱》、《仙屏书屋初集》。ƒ磁版ƒ泥字上上釉再烧,即为磁版。ƒ清康熙山东泰安人徐志定印《周易说略》、《蒿庵闲话》。ƒ沈括记述毕昇制泥活字,王祯、金简记述制木活字文献,林春祺记述制铜活字印刷技术。ƒ2、套版术的成就与版画ƒ1)套版印刷术出现早,但明代后期(17世纪)才广泛应用。明代套印本:常见大部分为万历间吴兴闵氏、凌氏刻本戏曲小说。另有吴兴茅兆河、南京王凤翔和庆云馆。凌濛初刻印图书多为套印且有插图,如《红拂记》、《琵琶记》、《明珠记》和《南柯记》。ƒ清代套印本:康熙年间官刻四色本《御制唐宋文醇》、五色本《劝善金科》等;清道光民间私坊涿州户坤六色印《杜工部集》。ƒ3、影刻本盛于明代正德嘉靖年间。背景:李梦阳等前后七子复古运动——“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出版业兴起翻刻宋本的风气。源于苏州、吴县为中心的一批私人刻书家,如正德年间陆元大覆刻宋建康郡斋本《花间集》、《李太白集》。明影宋覆宋之风很快波及全国,如福建、余姚、浙江等地,如震泽王艳吉翻刻宋黄善夫本《史记》。ƒ4、图书装帧形式的变化ƒ线装书于明代中叶出现。ƒ是古代书籍装帧技术发展的最后阶段。六、明清时期的图书发行业ƒ1、图书发行体系日臻完善图书贸易中心与出版中心已逐渐分离。出版业不发达地区如北京、杭州等成为销售中心。出版业较为发达的地区,逐渐形成了以批发为主、零售为辅的格局,如建阳县的崇化里图书集市,还有南京三山街、苏州阊门。ƒ2、明清的书价ƒ影响书价因素:物质工本上的因素,如雕刻、手抄、用纸等。形式上的因素,如精粗、美恶、工拙。内容上的因素,如正伪、时代远近等。发行商的因素,如刻印地远近、是否畅销、是否罕见、是否急用等。ƒ3、图书发行中的宣传与防伪1)图书发行的宣传利用售书书目。附刻广告性介绍文字。请名人作序跋。2)防伪措施打出铺号及防伪标记。附刻自己的小像。商品防伪标志,如《宣和印史》汉佩双印印记。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