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校园欺凌研究综述:概念、成因与对策【热选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国内外校园欺凌研究综述:概念、成因与对策【热选4篇】【前言导读】由网友为您整理收编的“国内外校园欺凌研究综述:概念、成因与对策【热选4篇】”精选优质范文,供您参考学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国内外校园欺凌研究综述:概念、成因与对策【第一篇】摘要:校园安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校园欺凌作为威胁校园安全的一大隐患,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和重视,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研究。本文通过分析以往学者对校园欺凌概念与成因的研究结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措施,为我国制定完善的校园欺凌干预制度提供参考,以促进校园欺凌现象的防治。关键词:研究综述;校园欺凌;中小学中小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只有保障校园安全,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016年6月,李克强总理针对校园暴力频发作出重要批示,校园应该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同年,我国相继出台《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政策文件,将防治校园欺凌与暴力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反校园欺凌已成为时下最重要的议题。一、校园欺凌的概念挪威心理学家奥维斯(DanOlweus)将校园欺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1]。英国政府教育与技能部(DFES)将校园欺凌界定为持续的、有意的或者反复的,故意制造伤害的行为,某些偶然发生的事情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视作欺凌行为[2]。美国预防校园欺凌中心将校园欺凌定义为:“任何破坏教育的使命、教学的氛围以及危害校方预防人身、财产、毒品、枪械犯罪的努力,破坏学校治安秩序的行为。”[3]2016年4月28日,我国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明确使用了校园欺凌这一概念[4]。本文认为校园欺凌是在学校管控范围之内,发生在学生之间的,一方通过肢体、语言、网络等多种形式故意对另一方实施持续性的欺负、侮辱,从而造成另一方身体伤害、精神损害或财产损失的行为。二、校园欺凌的成因(一)国外研究现状纳森尔(Nansel)等人对美国非裔、西班牙裔儿童的调查结果显示,种族生活环境的安全性越高,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就越低。帕顿(Potton)等人对美国非洲儿童学校的校园欺凌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是否容易卷入欺凌行为之中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关系。奥维斯(DanOlweus)认为影响欺凌行为的因素包括主要养育人的教养态度、同辈群体的影响、大众传媒、遗传基因和个人气质等[5];还有学者指出,受欺凌的学生大多表现为在意他人、冷静、孤独、并且敏感的特征,并且被欺凌后会选择哭泣或退让[6]。综上,国外学者对校园欺凌的成因研究主要从宏观环境、家庭氛围、同伴关系以及受欺凌者性格特征等方面出发,从不同层面对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二)国内研究现状社会成因方面,屈生宪(2012)等认为电视、电影以及网络等媒体对欺凌场面的过度渲染,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欺凌意识,增加了欺凌事件发生的频率;李燕秋(2016)认为社会价值观、社会结构、经济状况以及居住环境等都会影响学生对欺凌行为的认知[7]。学校成因方面,杨卫敏(2011)认为,重点中学和位于城市的学校,其校园欺凌发生率要比普通学校、位于农村的学校低;屈生宪(2012)等认为教师贬低与体罚学生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家庭成因方面,丁一杰(2015)认为缺乏父母关心的学生更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被家长过度溺爱和纵容的学生则更易欺凌他人[8];李燕秋(2016)认为如果家庭环境不良且家长的教育方式有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就更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9]。个人成因方面,张文新、纪林芹(2005)提出欺凌者会将欺负他人当作炫耀的资本,对自己的欺凌行为持认可和肯定倾向[10];张小华、項宗友(2016)则认为学生是否有心理抑郁倾向以及心理抑郁的程度是影响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重要因素。综上,我国学者主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等角度出发,对校园欺凌进行归因分析。同时可以看出,校园欺凌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三、校园欺凌的对策(一)国外研究现状奥维斯(DanOlweus)与其团队共同拟定了《奥维斯校园欺凌预防计划》,提出制定全校范围内的反校园欺凌准则、鼓励教师设计校园欺凌预防与治理计划、加强社区对反校园欺凌的宣传等来预防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英国制定了相关政策来规制校园欺凌,主要包括赋予学校处分欺凌他人的学生的权力、开设“转介学校”帮助矫正因欺凌被停学的学生,同时开发了网络匿名平台供学生对欺凌行为进行投诉[11]。美国则鼓励各种职业和社会机构人员组成欺凌防治小组,主张通过风险评估来关注学生是否会有欺凌行为[12]。日本文部大臣要求学校处分做出欺凌行为的学生,大阪市教育委员会设计出“同伴支持”和“预防学生攻击”两大计划来防治校园欺凌,主张对有欺凌倾向的学生进行辅导,同时培养教师识别学生危险行为的能力[13]。综上,对校园欺凌防治策略的研究虽然因国情不同而存在差异,但从总体上来说都强调联合多方主体、调动各界力量共同防治校园欺凌。(二)国内研究现状第一,政府层面。王静(2016)认为,现有立法中的反校园欺凌制度是缺失的,必须制订反校园欺凌法使校园欺凌有法可依。第二,社会层面。庞雪峰(2016)认为,应当加强对网络的社会监督,降低网络欺凌的比率;王宏(2017)认为,必须加强社会机构、组织与学校的协作,有效处理校园欺凌事件[15]。第三,学校层面。李燕秋(2016)认为,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导和道德教育,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王大伟(2016)认为,学校应当建立被害人救助机制、设立校园欺凌救助站,为被欺凌者提供康复治疗、心理疏导以及法律援助等帮助。第四,教师层面。陈振江(2013)认为,教师应关注班级中存在的小群体,采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警惕校园欺凌的发生;王宏(2017)认为,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从源头遏制校园欺凌。第五,家庭层面。陈纯槿、郅庭瑾(2017)认为家长应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积极配合学校的校园欺凌防治活动[16];冯帮、何淑娟(2018)主张通过构建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途径,加强家校合作,形成良性互动[17]。第六,个人层面。张琼(2014)认为学生要主动与师长同伴进行沟通交流,充分认识校园欺凌的危害,增强安全意识;杨令平(2018)认为,学生应当树立崇高理想,坚持健康的价值取向,消除校园欺凌行为动机[18]。综上,我国学者从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家庭、个人等维度提出了对策建议。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反校园欺凌的氛围,加强相关主体的协作,才能有效遏制校园欺凌现象,建设平安校园、阳光校园。四、简评国外对校园欺凌进行的研究起步早,内容也比较深入,取得了很多成果。国内对校园欺凌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围绕现状、成因、以及对策三方面展开。学者们基于已有的校园欺凌现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校园欺凌的成因,提出了防治校园欺凌的对策。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措施来规制校园欺凌现象,也没有形成完善的校园欺凌干预制度。因此,本研究基于已有的校园欺凌研究现状,从多种角度出发对中小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成因进行归因分析,在参考相关文献和借鉴国外防治经验的基础之上,对我国校园欺凌的防治提出对策建议,促进我国校园欺凌干预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参考文献:[1]:bulliesandvictimizationinschoolpeergroups[J].Thepsychologist,1991,4:243-248.[2]HouseofCommonsEducationandSkillsCommittee,Bullying[R].ThirdReportofSession,2006(7):[3]姚建龙.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41.[4]任海涛.“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2):43-50.[5]胡春光.校园欺凌行为:意涵、成因及其防治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1):3-79.[6]Bond,L.,Carlin,,Thomas,L.,Rubin,K.&Patton,?Aprospectivestudyofyoungteenagers.[J]BmjClinicalResearch,2001,73(11):480-484.[7]李燕秋.校园欺凌研究综述[J].教育科学论坛,2016(7):68-71.[8]丁一杰.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及应对策略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5):33-34.[9]李燕秋.校园欺凌研究综述[J].教育科学论坛,2016(7):68-71.[10]乔东平,文娜.国内外校园欺凌研究综述:概念、成因与干预[J].社会建设,2018,5(3):5-15.[11]葛鑫浩.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对策研究[D].喀什:喀什大学,2018.[12]刘南南.美国中小学校园暴力探析[D].長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13]邱关军,刘佳.国别视野下中小学校园暴力的防治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2010(5):29-32.[14]王静.校园欺凌治理的法治化路径[J].法制与社会,2016(11):201-203.[15]王宏.校园欺凌:影响·致因·应对[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10):82-84.[16]陈纯槿,郅庭瑾.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及其长效防治机制构建:基于2015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测量数据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20):31-41.[17]冯帮,何淑娟.关于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湖北省H市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32(1):55-63.[18]杨令平.近十年国外校园欺凌的研究热点与实践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8(24):116-121.作者简介:张晶雪(1997—),女,汉族,山西临汾人,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国内外校园欺凌研究综述:概念、成因与对策【第二篇】一、校园欺凌的成因校园欺凌是学校管理的一大“强敌”,具有群体性、连锁性、突发性等特点。调查表明,校园欺凌事件的产生受法律制度、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体等诸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法律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主要有《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中规定14周岁以下的人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并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对其违法犯罪从轻或减轻处罚。从实施效果看,似乎并未对未成年欺凌者形成明显的威慑力。国内对校园欺凌问题的认识长期以来停留在道德层面,没有上升为法律问题,这样就形成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人人有责,一旦出了问题却人人无责”的尴尬局面。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立专门防治校园欺凌的机构,治理经费投入也不足,且社区矫正制度建设不完善。一些社区、派出所对于未成年人罪犯的监督与帮扶流于形式,甚至基本上处于放任的状态。二是家庭良性教育缺失。当前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备受溺爱之下,他们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另有一些家庭因父母离异、早逝或外出务工,致使孩子缺乏来自于家庭的关爱和教育。众所周知,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尤为重大,青少年不良个性特征的形成,与家庭良性教育的缺失有极大关系。在家庭中,孩子感受不到温暖,容易情绪波动,缺少同情心,人格和行为易发生扭曲。就此,有学者研究表明,“欺凌者的家庭表现为缺乏情感温暖,在儿童表现出攻击性时缺乏一致的教育方式或父母的教养方式多以粗暴惩罚为主,父母之间的交往也充斥着敌意与暴力”。可见,一些父母忽略与孩子沟通,孩子缺乏情感温暖和关爱,只能在“孤独”中长大。三是学校管理缺位。目前,我国学校仍盛行应试教育,过分强调考试分数,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很多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的严重性重视不够,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深层次诱因、影响、负面效果等认识不足。为了不影响学校声誉,部分学校以“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