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崩溃之案例1(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房地产市场崩溃之案例∴北海热土九十年代初期北海市一大景观——近十万人不远万里来此淘金,有人一夜之间成为千万富翁;也有人早晨起来就由富豪沦为负债平民。9个开发区破土动工,千余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结彩燃鞭、挂牌开张。据统计,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来自全国30个省市的3000家企业,近10万外地人前来淘金,投入的资金高达100多亿,北海市政府出让规划用地多达67.75平方公里,建筑工程项目投资43亿,施工面积接近400万平方米,在建工程中超过20层的建筑达45幢,14条宽50米以上的城市干道同时开工。那时的北海,是一片激动人心的热土,许多传奇故事在这里一幕幕上演。1984年,北海被国家批准为全国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92年,仅用了一年时间,一个不足9平方公里的城市拓展到28平方公里,扩建框架延伸到80平方公里。1992、1993年的GDP增长幅度48.17%和74.8%,一项统计数据表明,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9个主要经济指标综合比较,增长最快的是北海。北海以低门槛的政策为中心,以房地产的拉动实现了第一次经济腾飞。广西北海市政府效法广东、海南,抓住房地产业,掀起了“开发热”,在1992年一年之内就建立近20个开发区,批出土地80多平方公里,批准成立房地产公司500多家。到1993年6月为止,该市的房地产企业已有1100多家。北海市的土地,地方政府实行“低门槛政策”,但在1993年上半年,这些土地经三四次转手后,市场价格涨至原价的一二十倍。土地价格从1992年初的三、五万元/亩开始急速攀升,1993年春节前后到达顶点,很多地块超过了100万/亩,1993年8月开始下降,1994年,跌到有价无市;这一时期,北海房地产市场上的公寓、写字楼、别墅的价格也由800元—1000元/平方米升至3000元/平方米、4000元/平方米。但变冷后,房产和土地价格同步下跌,到1999年,房产跌到700元/平方米、地价格8万元/亩,许多房产与其最高价相比,已跌去6、7成。1993年中开始的全国宏观经济调控对北海是泰山压顶的一击,北海从此成了一个被房地产套牢的城市。1994、1995、1996年GDP增幅仅为12.53%、3.3%、5.9%,北海经济逐渐萧条,大批大开发时代移民迁出,北海人气下降。1995年后,房地产成了一把枷锁牢牢地套住了北海,打官司成了北海房地产商和金融机构最忙乎的事。北海市的商品房、土地大都被全国各地来的法院贴上了封条。一个叫恒利海洋运动娱乐中心项目的45万平米房子全部被查封,许多官司打到了最高人民法院。1992、1993年两年时间,新闻媒体3150人次造访北海,在省级以上报刊发文稿7996篇,大规模密集式的推介成就了北海房地产,成就了北海,但1995年后媒体只有大量北海泡沫经济以及北海别墅养猪的报道。据北海市房产土地部门统计,到2000年2月底,来自全国法院系统的房地产查封案件755宗,查封土地面积1万多亩。90年代初期北海房地产热,使大批土地被闲置,北海城市失去最具实力的聚财方式和持续发展的手段。据统计当年北海房地产在高位套住了多达200亿的资金,目前资产缩水不到100亿。北海积压沉淀的不良金融资产高达160亿,其中四川系统约30亿。沉淀积压在北海的不良金融资产有银行直接投入(含自办企业投入)的,有企业挪用贷款投入的,产权归属情况复杂,死结多、而且纠缠了7、8年之久,处置难度很大。到2000年底的时候,整个房地产市场明显趋旺,全年北海市共售出了33万平方米商品房,交易额达1.97亿元,比1999年有成倍的增长。2000年,北海市房地产开工项目15项,面积14.4万平方米,相当于前4年的总和;2001年,房地产开工28个项目,面积27.6万平方米,增长近86%;2002年开工37个项目,面积39。67万平方米,增长43%以上。2000年、2001年、2002年和2003年1季度的房产交易面积分别为42万平方米、47万平方米、82万平方米、11万平方米,沉痛中恢复。外地人在北海购房置业呈上升的趋势,目前外地人来购房占到50%以上的比例。2002年政府获得了中国建设银行授权5个亿的资金的信贷额,通过征、收、购、换等方式将闲置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储备,使大量闲置土地重新回到政府手中,既把闲置土地转为城市建设的资源和财政储备,又减少了原来的存量。中石化投资的800万吨大型石化项目能顺利兴建,有望带动北海的经济总量迅速增长。连绵24公里的银滩是北海旅游业最大的品牌资源。1988年,北海市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几年不到,一座座集宾馆、餐饮、购物于一体的别墅式建筑临海而起,10年的市场主导型开发,使银滩布满了亭台楼馆,汽车道、挡浪墙、建筑物、防海堤的修建,影响了海洋动力平衡和泥沙运动,加速了沙滩的侵蚀,干扰了海岸沙滩的自然发育过程,影响了海浪对沙滩的作用,造成沙滩萎缩和变黑。碧水蓝天银沙的美丽景观效果也大打折扣。2003年1月6日,随着轰隆一声炮响,临海而建的33栋建筑物已全部拆除,最后三幢建筑物被彻底炸毁。《北海市土地储备及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自1987至2001年底,我市辖区范围内(不含铁山港区)建设用地共使用了127866亩土地。其中,开发区成片开发用地39077亩,交通(包括高速公路、机场)及市政设施用地34228亩,投资修路补偿用地3008亩,其它项目用地51552亩。闲置土地面积为32591亩(涉及用地单位647家),占已审批用地面积的31.4%。其中,成片开发区用地闲置面积为17509亩,占闲置土地面积的53.7%;在闲置土地中,已具备三通条件的土地为7631亩,仅占闲置土地总面积23.4%。已审批闲置的商品房等综合用地为2.3万亩,占闲置土地的73%。未完善审批手续的建设用地有24571亩,占总用地面积的19.2%。包括保税区、原高尔夫球场、华侨投资开发区、北铁公路、银海区工业园、市工业开发区等20多个项目用地。至2001年底,北海市停缓建工程项目89个,停缓建面积8***5万平方米,投资额10.03亿元。其中,+0.00及以下项目24个,停缓建面积为6.86万平方米,投资额为0.77亿元;完成主体项目38个,面积57.30万平方米,投资额为5.75亿元;其它项目27个,面积为22.28万平方米,投资额为3.51亿元。位于市区主干道两侧的停缓建项目共有38个,停缓建面积有39.07万平方米,占全部停缓建工程项目的45.19%;投资额5.49亿元,占全部停缓建工程项目的59.22%。据测算,迄今沉淀在闲置土地上的资金约200亿元(包括停缓建工程沉淀资金)。三角债泛滥成灾,产生大量矛盾和纠纷——(1)政府负债形势严峻。到2001年底为止,政府仍有8.8661亿元已收地价款尚未兑现土地(大部分是垫资修路,以地补偿未果)。按照出让地价标准折算,要相应补偿土地13513亩。(2)用地单位拖欠巨额地价款。在已审批办证的建设用地单位中,有65家单位拖欠地价款共8.0827亿元。在欠款单位中,各开发区欠款最多,共欠款6.6559亿元,其次为已发《建设用地批准书》复印件的项目用地单位,欠款为0.6767亿元。对以上用地欠款,市政府曾于1999年至2001年间大力追缴,但收效甚微。(3)拖欠农民征地费不容忽视。在建设用地供地过程中共征用农民集体土地91723亩,涉及征地补偿费约15亿元,但目前仍欠农民征地补偿费为1.28亿元。其中应由政府负担的是10430万元,由用地单位负担是2382万元。闲置土地多数为生地——由于地块开发缺乏后续管理,导致大量土地未能及时配套(至今仍有近80%的闲置土地未能完成三通条件)。目前我市之所以仍有大面积闲置土地既无法开发也难以收回,客观上与未能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大部分至今仍是生地有很大关系。海南圣地海南经历了1984年的汽车走私大案,1988年的建省,以及1992年的房地产热,虽然这个热后来演变成了泡沫,但中国真正的房地产源头,确实发端于海南。在“圈地热”高峰时期,仅在海口一地,就麇集了600多家房地产开发公司,300多家建工企业和200多家规划设计单位。“圈地热”并未引发“建设热”,海南省的经济至今还徘徊于“圈地热”退潮后的萧条之中。海南房地产真正的高潮,是出现在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和国务院正式批准洋浦开发之后,省会海口、旅游城市三亚和洋浦周边地区均成为投资开发的热点地区。在1991年底至1992年初,海南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大约只有372家,注册资金13亿多元,1992年底便迅速增加到1000多家,注册资金达到40亿元,1993年4月,房地产开发公司的数量又猛增到1500余家。1992年,海南的商品房竣工面积为100万平方米,报建面积400万平方米。海南的房价自1991年下半年开始攀升至1992年12月时,平均涨幅为20%。1991年海口市房价在1200-1700元/平方米之间。进入1992年特别是春节以后,房价直线上涨,1至4月平均涨幅在40%。5月份暴涨,6月份达到顶峰。别墅每平方米最高售价达8888元,公寓7200元,写字楼最高达10000港元。在1992年上半年,不论投资商推出什么样的房屋,也不论是期房还是现房,都可以出手,投资回报率可达100-250%。全年来看,海口市好的地段的房屋销售率达100%,差的地段也超过60%,很多地方还出现了排队购房的景象。当时市场上流行的一则故事很好的说明了那种情形。一个从外地来海口打工的农民,因身无分文每天晚上只好睡在大街上。某一天,他偶然睡在了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大门口。早上醒来一看,身后排着长长的一溜人。一打听,这些人原来都是来购房的。当这个民工拿起自己的几件破衣服准备离开时,从队伍的后面跑出几个人,提出要购买他的位置。最后,这个民工拿到了从天上掉下来的7万块钱,高高兴兴地离开了。权威部门的统计分析表明,在房地产最热的时候,海南7000多家公司中有近一半的公司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房地产市场活动。报纸也就越办越厚,越办越多,《海南日报》版面最多的时候曾达到80多个版,而在最高潮时,海南的报纸多达50多份,中央一些大报也纷纷为海南的房地产开发商开辟专版。在房地产最热的时候,海南的广告公司多达3000家,1989年动荡的“**”以后,海南投资人急剧降温,引发房地产业大萧条,本只有不足5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的海口,竟有40%以上的楼房无人问津而空置。1992年、1993年海南的GDP增长速度分别高达40.1%、20.9%,位居全国前列;而1995年、1996年跌至4.3%,、4.8%,连续两年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一,由此进入持续多年的经济低迷。在这大起大伏中首先被甩出来的就是房地产泡沫,550多幢“烂尾楼”遍布于海口、三亚,两市可谓爬得越高摔得越惨。此外,还有此前的倒车热,与此同时的炒地皮热、炒楼花热,此后的炒股、卖彩票热……在海南,历次发财的机会大概都与“权力寻租”有关。当年房地产爆热的情形。有人甚至说:当时的海南像是“疯”了一般。“疯”的症状是:大量的内地资金一下地涌入海南的房地产业;海口、三亚等市的地价、房价一路狂涨,如今30万元的土地当时却炒到了380多万元的天价,最高的房价被炒至8000甚至上万元一平方米;海口、三亚等市的公共设施告急;海南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短时间内达到3万多家。随着房地产热的升温,40多万内地的淘金者也蜂拥而至,这些人与岛内的居民联手编织着暴富的神话。截止到1998年底,海南全省商品房开发建设规模达3669万平方米,停建缓建的总面积为1611万平方米,计550宗。1991至1996年底,全省新增非农建设用地68万亩,其中闲置建设用地35.8万亩(闲置用地是指不足项目总投资的25%)。投入房地产的资金大量沉淀,其中90%为国有银行资金。这场房地产泡沫对海南的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主要表现为:积压了近500多万平方米的商品房,沉淀了近300多亿元的资金;破坏了城市规划,给一些城市的下一步规划带来了困难。2000年10月,三亚市政府发布公告,公布了首批68栋“半拉子”工程的名单,要求业主在15个工作日内到市规划局重新登记,提出整治“烂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111doc.com 三一刀客.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